浅谈智障儿童师幼互动能力培养策略
发布日期:2019-04-16   作者:马珍珍 呼琼霞 王熙珍   

师幼互动是指智障儿童和教师在信息沟通、情感交互、行为协同等方面的交往情况,包括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两类行为,是各项学前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由于发育滞后及教养疏忽,许多智力障碍儿童在人际互动上存在困难。限于发育水平与认知障碍,他们不仅互动行为的迁移时间有所延后,而且迁移困难大幅增加。为了尽可能减少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提升特殊教育与早期康复的成效,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元策略,注重催化儿童互动行为的迁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规则与互动技能培养,在实践中提升智障儿童师幼互动的意愿、能力。

我们从调研特教教师与观察智障儿童互动活动入手,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形成基于智障儿童发育水平的师幼互动策略,为改善早期特殊教育质量,提升智障儿童的终身发展能力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一、增进情感策略:建立安全感,形成亲密关系

为了提升智障儿童师幼互动的意愿,催化互动行为的迁移与拓展,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增加与儿童的情感联系,提升其在互动中的安全感。

(一)通过一日活动建立安全感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中,有大量与智障儿童建立情感联接的机会,特别是各种与满足生理需求关系密切的生活照料环节。教师可充分利用来园时、盥洗时、用餐时等活动环节,采用相应的培养策略,奠定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增进互动的意愿。

1 一日活动增进情感的策略(部分)


(二)通过共同游戏加强亲密感

幼儿一起做游戏,游戏中愉悦的氛围是提升亲密感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在不勉强幼儿的前提下,通过主动邀请幼儿一起游戏,或要求参与幼儿独自的游戏等方式提升师幼共同游戏的频率。通过背背翘、脸贴脸、挠痒痒等有肢体接触的游戏,拉近心理距离。通过同唱一首歌、同跳双人舞等仪式性的活动,强化师幼之间的配合程度。还可以根据特殊幼儿特点,开发自制教玩具的多种玩法。在教师带领幼儿不断尝试新玩法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能力,拉近幼儿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例如,教师在自由活动时摆放了自制的万花筒,学生感到很新奇。阿宝先拿了起来,教师协助阿宝左右旋转。他对万花筒转动时眼前出现的奇妙景象惊讶不已,愉快地旋转万花筒锻炼手指协调能力。过了一段时间,阿宝对万花筒渐渐失去了兴趣,不再愿意练习。教师就在万花筒里逐步添加了其他东西,如绿豆、白扁豆等,阿宝又开始玩了起来。

教师阶段性改造万花筒,像魔法师一样带给幼儿惊喜,他们都愿意和教师一起玩,参与康复训练的兴趣提高了。有时,他们还会主动拿起教玩具给教师,邀请教师一起玩,给他们变出新花样。

(三)通过热身环节唤醒情感联接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教师在开启集体教学和个别训练时,应关注热身环节的设计,以情感互动为先导,从儿童感兴趣的事入手,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给儿童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轻松的音乐,在教师的语言、动作的引导下,激发了智障儿童的积极性。

(四)通过个性化设计巩固亲密关系

为提升智障儿童互动的积极性,应为互动注入更多儿童的个人色彩,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喜爱。如互动开始前,教师先让自己沉静片刻,在脑海中回想一下儿童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最近表现等。在互动中适时地呼唤儿童的名字、提及他的爱好、说到他的近况,根据儿童的性格采用不用的语音语调,甚至可以根据儿童的特长设计一项相关的教学任务或命名一种学习方法等。

例如,教师觉察到乐乐对声音敏感,于是在个训中利用听觉刺激来设计活动。如认识小动物活动中,先让她听小动物的叫声。当她觉得有趣开始注意到小动物时,教师立刻告诉她小动物的名称;经常教她说跟声响有关系的词汇,比如“打鼓”,先让她听打鼓声音,看打鼓视频,再教她说“打鼓”。因为感兴趣,他和教师互动积极,发音正确率也提高了。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幼儿在活动中的抵触反抗现象显著减少了,改善了教师和她的互动质量,学习兴趣和效果都提高了。可见个性化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关注智障幼儿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伴随着兴趣学习,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

(五)通过优化教师倾听行为奠定尊重基调

倾听是尊重互动对象的具体表现,也是良好互动的基础。优化教师的倾听行为,让智障儿童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尊重,是融洽师生关系,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关键。为了提升倾听的效果,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2 倾听智障幼儿要点提示(部分)   

1. 停下其他事情,全情投入当前的互动活动。

2. 坐下或蹲下,与幼儿尽量保持同一高度。

3. 微笑地看着幼儿的眼睛,观察儿童通过表情、动作等传递的非言语信息,并尽可能保持表情同步。

4. 抛出话题后给儿童留足整理思路的时间,不在儿童沉默时立刻接话。

5. 用点头、侧耳或说“嗯”“哦”等方式,让儿童明白教师一直在认真地听。他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很重要。

6. 一时难以理解儿童表达的意思时应表示抱歉,并请求儿童再多说一点。

    二、提升沟通技巧策略:关注规则,拓展方式

智障儿童习惯采用非言语沟通,如他们想要一个东西时会指指点点,会用奇怪的声音引起他人注意。但当他们的非言语沟通行为与社会规则不符,含义表达不清时,教师应帮助智障儿童拓展沟通技巧。

(一)示范社交规则

在社会交往中,有一些需要注意和遵守的社交礼仪规则。教师可以采用阅读绘本故事、观看动画电影等方式帮助智障学生了解社交知识,示范基本社交礼仪和互动规则。如:(1)见面问好、离开时说再见;(2)叫到名字,示意听到,并注意倾听;(3)面带微笑、注视对方;(4)交替发言、不插嘴,积极回应;(5)得到帮助,要表示感谢;(6)做错事情,要立刻道歉等。社会规则的相关内容可以融合在一日生活中开展,但为了更好地引发幼儿的模仿行动,应专门创设互动教学情境,帮助儿童理解、掌握相关技巧。

(二)拓展沟通方式

教师应根据儿童实际的发育水平,提供适合的沟通方式,并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不断拓展沟通方式。为智龄较小的儿童提供常用的沟通图卡或特定手势,如“我要上厕所”“我不想玩这个”“我很害怕”;为智龄稍大的儿童示范如何将多个非言语沟通的图卡或手势结合起来,或者如何将简单语言和非言语沟通结合起来,表达更完整的意思;为智龄较大的幼儿提供常用的沟通句式等。

对无语言的儿童可采用连词成句的图片交流。首先教师将图片分成两类:人物类和事物类。制作像台历一样的支架,并在支架上固定两组图片,一组是各种人物的图片,另一组是各种事物的图片。互动时在两组图片里面各翻一张,并将两张图片的内容关联起来表述,比如出示“妈妈”和“书本”的图片,并告诉两张图片连起来表示“妈妈在看书”,让其理解两张图片组合在一起所表述的意思。当儿童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可以选择合适的两组图片进行表达。

(三)提升称赞功效

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耐挫折能力都较弱,遇到困难容易半途而废。捕捉闪光点及进步是激励儿童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使用称赞策略,但教师通常像完成一个规定动作,情绪投入度不足,缺乏互动就立刻开启下一个训练任务。因此,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较少有儿童在被称赞后表现出情绪上的变化。因此,为了提升称赞的效率,教师应在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语气和肢体语言,做到真情投入、具体称赞。

乐乐常常给老师看他的作品,老师常常说:乐乐,你真棒。渐渐地,老师发现乐乐对美工活动不感兴趣了,乐乐还对妈妈说:“老师不喜欢我,不表扬我。”原来乐乐画图进步很快,他非常反感老师每次的反馈“你真棒”,他会盯着老师问:哪里好看?原来乐乐需要“真表扬”。于是老师每次看了乐乐的作品会说:“你的机器人动作真威风。你的草地颜色涂得真漂亮,很均匀,再画点鲜艳的小花就更好了。”老师的每一次点评都有实质性的表扬与建议,乐乐对画图的兴趣又回来了。

三、延长互动策略:精选主题,提供互动支持

延长互动时间是加强互动深度的前提条件。教师应注重培养儿童的互动持续能力,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儿童良好的互动习惯和持续互动的能力。

(一)选择适宜主题

不是所有的互动主题都适合持续深入,但若教师忽视引导,会让智障儿童的互动能力停留在“问一答一”的水平。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熟悉的主题入手培养,再过渡到与教学相关的互动中。可以深入互动的生活主题有:(1)喜欢的/不喜欢的食物/玩具;(2)新衣服、新鞋帽;(3)病假期间的简单经历;(4)来幼儿园的方式;(5)午觉睡不着怎么办;(6)到点没人接怎么办等。

(二)加强感官刺激

儿童参与互动的时间受注意力集中时间影响很大。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尚处于从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的转化时期,智障儿童由于发育滞后,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发育特点,加强多感官综合刺激,尽可能延长儿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延续并尽可能深化当前互动。

安安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教师在个训开始前播放幼儿熟悉的音乐稳定幼儿情绪,活动设计尽可能结构化,并采用视觉辅助的方法提示安安个训的环节。如出示耳朵的图片时是听音乐;出现教师的图片时是看着教师认真听;出示手的图片时是玩玩具;出示小铃铛图片是下课。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感觉偏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感觉刺激,如触觉材料、声音刺激、视觉图片等,增加多重感官刺激。采用捕捉目光、及时反馈、时时变化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保持对学习活动的关注度。

(三)提供互动支架

在师幼互动中,智障儿童无法独立主导互动主题的不断深化。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延续互动的支架,引导智障儿童参与主题的深化。如在完成基础训练后,让儿童自主选择巩固练习题;增加一些“意外”情况;或教师假装不懂、故意做错,请儿童帮助等。

有时智障儿童受到自身游戏技能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去玩各种玩具,所以对这些玩具不感兴趣。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提供互动支架,如使用寻找动机和创造动因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

(四)优化提问技巧

有梯度的问题链设计是教师主导问题深化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设定适宜的起始问题难度与问题深化方向,并将其尽可能与儿童感兴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问题提出后要给儿童留足思考时间,耐心等待儿童回应。当儿童解决了起始问题,教师应积极反馈,激起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再进入下一个问题。当儿童表现出答题有困难时,应先提供必要的支持,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如让儿童从几个答案里选一个、给出一些语言或动作上的暗示等。

对于智龄较大的儿童,还应该通过增加开放性提问等方法促进智障儿童延展互动,不满足于能说出“是什么”,还要能稍加描述、简述理由。可借助图片提示、录像回放等方法帮助儿童组织语言。

四、总结

在教学实践中,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侧重于认知训练,较少对儿童的社会化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根据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智障儿童的师幼互动主要存在三个问题:情感互动少、主动沟通缺乏、深化互动能力不足。综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多方座谈、访谈等形式,我们提出改善三大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增进情感联接是培养互动能力的前提

增进情感联接包括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契机建立安全感,提升共同游戏的频率增进亲近感,优化热身环节设计唤醒情感记忆,为一对一互动注入更多儿童的个性化色彩巩固亲密关系,通过对教师进行倾听关键技术训练,智障儿童在师幼互动全过程中切实感受被尊重、被喜爱。

(二)提升沟通技巧是提升主动沟通能力的关键

了解社交规则是寻找恰当主题、掌握沟通时机的基础。拓展沟通能力强调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引导其使用更接近主流的沟通方式,利用日常生活进行具体沟通方式的辅导,拓展沟通技巧的应用范围。发挥称赞在行为塑造上的强化作用,善用镜像对话技术帮助儿童理解和运用沟通技巧。

(三)深化互动是提升智障儿童师幼互动的难点

教师要注意应用综合多感官刺激,尽可能延长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要善于观察儿童,能够捕捉生活中契机,从儿童熟悉的话题开始逐步培养深化师幼互动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恰当的问题链设计配合适宜的提问、反馈、跟进技巧,引导儿童逐步拓展沟通内容。还需要通过特意创设选择情境、意外情境、混淆情境等,提供引发儿童深化互动的支架,提升儿童在深化互动中的主动性。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浦区教育学院;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