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慧育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活教育”方法论在聋校的实践探索

上海市第四聋校 金育萍  江敏红

“活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其现实意义在于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知识业已成为浩瀚的海洋,唯有“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才能引领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有效的应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普通学生如此,听障学生亦是如此。

“活教育”对于聋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20001010日,我校被认定为“上海市陈研会”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基地校,我校在致力于听障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补偿-发展”教育观,将“活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形成了“四融慧育”这一聋校教育模式。

一、“四融慧育”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一)对活教育现实意义的再思考

听力的损失间接地导致听障学生减少了与“大自然、大社会”的互动与参与,减少了直接经验的获取来源。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活教育”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着重于生活的体验,将实物作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作为辅助参考。换一句话说,就是注重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

(二)学校开展的活教育实践

学校一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开放型的教育管理。学校向大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的实际环境中亲身体验感知,使他们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不断的增强,建立和完善各种表象,帮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近五年的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又重建了学校课程结构,在原有学科、活动、技艺三大课程板块的基础上,增设康复课程,增强学生参与“活教育”的能力。

二、“四融慧育”的内涵思考

鉴于我们对活教育现实意义的再思考,以及学校已经开展的活教育实践基础,学校提出了“四融慧育”这一聋校教育实施模式。

“四融慧育”的内涵为:融通医教、融合学科、融会生活、融达未来,凝聚教师智慧,培育现代学生。具体见表1

1 “四融慧育”的具体解读

融通医教

融合学科

融会生活

融达未来

l  化解障碍

l  预防促进

l  科学评估

l  个性实施

l  学会学习

l  激活思维

l  拓展基础

l  联结知识

l  学会做人

l  增进交往

l  源于生活

l  学用并进

l  自主探索

l  解决问题

l  一技之长

l  融合艺术

融通医教,将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结合起来,不仅在于理念,更在于课程设计与实施。通过融通医教,化解学生的障碍状况,预防潜在的障碍风险,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程中通过科学评估,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康复活动。

融合学科,教师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以某一知识点为基点引导听障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拓展知识,连接相关知识点。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学习,激活思维。

融会生活,以参与社会生活为导向,提供各种真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运用,让学生学会做人,增进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

融达未来,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所需,将生活与劳动技能的学习与艺术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我与外界世界,保持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自我达成的自信心。

三、“四融慧育”的实践探索

(一)融通医教

学校将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融入学校课程中,改进专业技术力量,最大限度地恢复学生的听说功能。

学校在技术上引进FMRoger等听力设备,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聆听环境,从生理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听”的能力。增设个别化听觉语言课程、感统课程,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开发听说潜能,恢复身体功能。在课程实施中,依据科学评估,确定起点;依据学生个体的病因,探寻未来的发展点,从听力、语言、情绪、运动等方面实施综合的、个性化的教育康复。让学生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习得口语,让听障学生不再使用单一的“手语”这个沟通手段,具有了多元交流的可能性。

(二)融合学科

在“活的教育”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从“单一学科”知识学习与“跨学科”知识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单一学科”知识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强调个性化学习,盘活知识

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学科知识具象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知识活起来。

例如,“量词”一直是听障学生语言学习的一个难点,往往处于死记硬背阶段。在一节容器量词教学课上,老师制作了“有趣的量词”微课,演示了容器量词的使用情境;在基本掌握的基础上,使用ipad请学生观看“春游”的情境小短片并改错,即时反馈习题情况。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微课制作、ipad互动技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灵活运用量词,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微课、互动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知识演化为学生身边的情境和活动,盘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更有效地学习新知。

2.“跨学科”知识学习:围绕学习主题,融会贯通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关键是“做”,通过“做”来实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在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探索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

例如,“上海市第四聋校学生龋齿情况调查”是以我校八年级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项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了理科《牙齿的种类和功能》一课后进行的拓展活动。学生们学习设计问卷,指导低年级学生填写问卷,回收、统计问卷,在次过程中结合了理科、语文、数学、沟通等多门学科,建立起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链接,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知识链。同时,在“做”的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交流讨论,分析研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融会生活

融入社会、学会生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追求之一。学生在学校中逐渐学会与家人以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往,学会和睦共处,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突破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的障碍,我们在校内组织一些重要的活动,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并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比如,校园里的丰收节活动。我校的校园像一个大果园,每年秋天,同学们就开始采摘丰收的果实。不同的果实给同学送一点,给老师们尝一尝。送果实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哪些礼仪,可以使用什么礼貌用语等等,在分享丰收的同时,同学们也收获了与人交往的技能。同时我们也组织高年级学生走出学校,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社会生活。比如,每年的春节前后,学生们都会去社区慰问新四军伤残军人,向两位老爷爷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亲手制作的贺卡,听老爷爷讲讲以前的艰苦岁月,聊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对外来的畅想。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提升交往技巧的同时也提升交往的自信心。

(四)融达未来

对未来生活充满自信与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现代中国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发与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培育他们积极面向未来。

1. 为学生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针对学生由于未来生活不确定性导致的自信心缺乏的现状,我们积极探索开发并实施了“学长课程”,通过“学长”现身说法,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并以此鼓励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与憧憬。

2. 让学生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在未来社会生活中通过主动探索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创意课程,如电子百拼、创意美术、DIY等等。

学生们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带着好奇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而使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本身更加激发了学生去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并伴随他们成长。

 未来的社会是多元化的、人工智能的时代,为了使我们的听障学生在未来能自立于社会中,除了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更应该挖掘与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增强个人的自我学习与自我成长的能力,通过“四融慧育”,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未来发展储备强大的续航能力!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