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学校自闭症儿童教育模式初探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周美琴  侯滨

以社会沟通与交往、兴趣狭窄与行为刻板为核心障碍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其发生率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每68个普通儿童就有一个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2013)。他们与普通儿童一样拥有生存与发展、接受教育的权利。大量研究显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可以从合适的教育中获益,合适的教育可以改变其生活质量(Lovaas1987等)。

如今,自闭症谱系障碍在我国刚刚引起关注,早期干预开始起步。特教学校成了我国当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场所。他们中的许多人错过了早期干预,根本无法适应目前特教学校一直沿用的培智教育模式。这不仅直接影响其自身未来的生存状况,也影响其相关家庭成员的生存状况,并且必将使他们成为未来全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自闭症儿童教育模式的探讨成为当下我国特殊教育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我校自20159月开始,启动“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学生教育模式实践研究”项目,将2015-2017年入学的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第一阶段(三年)的实践探索。为了满足自闭症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浦东新区康复指导中心、上海市特殊学生教育评估中心等机构合作,统筹了医学与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本校教师资源,组建了专家指导组和专题研究组两个团队*,落实具体研究措施。

该项目立足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的终身发展,力图通过组织教师专业培训,改进学生评估方式,创设支持性环境,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加强家校合作等途径,积累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学生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而降低自闭症谱系障碍对学生产生的严重影响,提升其生活质量,将其培养成为在支持性环境中,尽可能独立生活的个体。

具体的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学校教育需求评估;教育环境支持及其有效运用;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家校合作支持体系的构建;教育模式改革实施成效的个案研究;教育模式改革实践方案的绩效评估。

该项目实施至今已两年,在医教结合专家团队的引领下,从教师培训、学生评估、环境创设、课程建设和个别化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和经验。

一、打造专业团队,组织系统化专业培训

由于国内自闭症康复教育起步较晚,所以针对自闭症学生的学校教育缺乏比较系统、科学、完整的成熟经验,目前的培训往往是短期的、碎片式的专题培训,远远无法满足有关教育模式探索的研究需求。所以自立项起,学校就把目光瞄向国际领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1.      系统的理论培训

系统的理论基础是研究得以正确推进的前提保障。由此学校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为项目研究小组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学习平台,聘请具有国内外相关研究、实践经验的专家,组织理论培训30余次,内容涵盖自闭症学生特质、医学诊断标准、教育评估体系、有效干预技术、支持性环境创设、课程统整与实施、教育科研方法等多个方面。学校还斥巨资购买国内外原版专业书籍,鼓励团队成员自学并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学习心得。这样的理论学习开拓了团队成员的视野,保证了研究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2.      有效的实操培训

随着自闭症研究项目的逐渐推进,学校领导和专家意识到,对于研究团队教师的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更要注重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其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因而,在两年时间里,学校组织20余次实操培训,对研究团队进行集体教学、个别化训练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实践指导,形式包括观看视频、亲身示范、操作指导以及作业反馈等。团队教师在具体的任务操作过程中,掌握了相关技能,提升了专业能力。

3.      广泛的外出培训

对于刚刚起步的自闭症康复教育而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学校鼓励研究团队成员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外出进行专项技能学习,取得相关资质,快步提升专业水平。两年间,学校共选派10批次共计20位成员分赴广州、北京、浙江、江苏等多地参观考察。201610月,周美琴校长还携同项目组长随上海市特教代表团赴美考察,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了让培训的效果得到最大化,每次外出学习考察之后,研究团队立即组织分享会,由学员代表交流学习内容,介绍成功经验,并且开展“头脑风暴”,力图实现校本化。

经过两年的专业培训,团队成员拥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科研都能独当一面,团队整体专业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尊重个体差异,实施综合化发展评估

任何教学形式、任何训练方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都可能成为“低效”乃至“无效”教学。自闭症学生的康复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难题,不仅在于其复杂的致病成因,更在于其各方面发展的严重失衡。所以完善现有评估体系,成为改进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

学校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对自闭症学生开展综合评估。参与评估工作的有资深儿科医学专家,有获得专业资质的教育评估师,还有一线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评估工具包括儿童心理发育量表、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量表、行为观察量表等。每个学年评估两次,即在开始和结束时期(即第一年9月和第二年6月),对自闭症孩子在五大领域(应物能、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发展、个人—社交)的发育水平、发展及行为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

实践证明这种综合化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全面、科学地认识每一位自闭症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和教育发展现状,了解其学习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其日后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了解前一阶段教育工作的成效,从而为下一步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三、关注学习特点,创设视觉化环境支持

自闭症学生是视觉学习者,具有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研究表明,视觉化环境支持既是对自闭症儿童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低成本干预手段之一。这种策略利用视觉工具作为环境的提示,通过提高自闭症儿童对环境的理解能力来增强其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基于以上原因,学校全力打造视觉化支持环境。

1. 在学校的各个场所提供图片、符号等视觉提示,帮助自闭症学生认识校园环境,明确行走路线。

2.运用视觉流程表协助学生了解一段时间内(上午、下午、一天或一周)要从事的活动,有效增进儿童对于活动的理解,提高活动预期并降低焦虑。

3.通过任务分析图呈现完成一项活动所需要的步骤,从而促进自闭症学生准确理解活动概念。

4.用行为支持图规定行为的相关原则,以及不遵从这些原则的后果,促进儿童对于社会情境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证明,支持性环境的创设有助于改善自闭症学生在学校集体生活中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四、针对核心障碍,构建生活化课程体系

学校秉承“学生需要的就是最好的”课程理念,针对自闭症学生“社会沟通与交往障碍、兴趣狭窄与行为刻板”的核心障碍,积极构建适合自闭症学生的课程体系。

针对社交障碍,学校在研究对象所在的低年级段,进行主题式综合课程的实践探索。结合最新颁布的国家培智学校课程纲要,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各学科的教学,加速学生对新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这种课程体系强调社交沟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张社交沟通教学情景化、生活化,把社交沟通放到有意义的主题中去学习。

对于思维和行为刻板的缺陷,学校引入“嵌入式”教学理念,将一些社交和生活技能的教学嵌入到学生的一日作息之中,使得学校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成为教育契机。如开辟上午和下午的“点心时间”,学习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和社交分享;在12:10-13:30嵌入午睡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午睡场景中进行生活自理技能学习和操练,帮助他们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自然地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两年的实践,学生对象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交沟通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因社交障碍造成的问题行为明显减少。

五、注重干预效果,采取多元化训练方式

自闭症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在集体学习环境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学校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孩子制订个性化的训练目标,力求使其更好地适应集体环境,跟上整体进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参与个别化训练工作的全部为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训练方法包括图片沟通系统、结构化教学、关键反应训练和社会性故事等,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

在训练形式上,除了一对一的模式之外,研究团队也在积极探索“一对多”的训练形式,期望增加学生与他人的互动机会,改善自闭症学生 “沟通交往”这个核心障碍,提高其社交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特殊学校自闭症学生教育模式的探索是个系统、完整、科学的工程,必须要经历漫长的实践过程,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学校的研究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相信只要遵循“边做边改,边研究边反思,边实践边提炼”的原则,提升特教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就一定能实现“高期望教育”的办学理念,为自闭症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他们的家庭乃至全社会从中受益。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