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实践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陆岱月

我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国家、上海培智学校课程方案理念指导下创设的一门校本综合活动课程。

一、解读《课程方案》,确立课程定位

2005年《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上海方案”)出台,经过不断修订,以及与之配套的《课程纲要》《课程指南》相继出台。在2007年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之后,2016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出炉了,培智学校课程发展有了纲领性文件指导。

“国家方案”提出“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上海方案”指出“生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旨在使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课程价值取向,确立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上课、活动等多种教学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较国家与上海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纲要与指南,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将重点落在了生活实用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综合活动课程又该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着眼于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如何与课程方案的实施紧密结合?作为主要负责规划实施课程的德育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实情况是学校原本就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一些社会实践基地,虽然这些活动深受学生、教师的欢迎,但缺乏目的性、序列性、整体性,零敲碎打,不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与实施效果。

因此在2015年,德育室联合课程管理室、课程研发室,对照课程方案的要求,细致分析梳理了三类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得到的外界资源支持,整体规划了社会实践综合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明确了这门课程是生成性的课程,从三类课程学习需要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开展走出校门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把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定位是为基础性、发展性、补偿性课程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

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

1.由下而上的校本课程开发运行机制

学校一直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随意性、随机性大,只有活动,没有目标,没有评价,没有监控。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最关键的是要有课程目标。因此我们与三类课程紧密结合,先了解基础性课程每一学科课程标准、纲要,在此基础上制订校本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最有发言权,因此我校首先形成了由下而上的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运行机制。

任课教师根据自己课程教学的需要,提出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与班主任协商大致活动时间与活动地点、需要的支持等,然后向德育室递交活动申请。申请要明确活动内容与要求,由课程研发室与德育室进行审核通过或修订通过后进入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实施由德育室负责协调联系实践基地,由课程管理室统一安排时间与地点,由课程保障室提供支持,如派车、派人等。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搭班老师、主教人员共同带领学生外出完成,以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安全顺利开展。

完成之后班主任负责写好活动反馈,并积累每次的活动影像、文本资料,以及学生的评价档案,上交德育室,由德育室负责管理监控。

2.自上而下的课程整体规划

近两年,根据教师申请,我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200多次。在积累了丰富的生成性课程资料后,德育室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梳理出九年一贯制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德育室分学科进行专题讨论,把200余次社会实践活动分门别类,让每一位学科老师根据各个年级段的学科内容与要求进行梳理,罗列出与其相匹配的实践内容与场所,由德育室梳理设计出全校九个年级的实践活动课程,明确每一个学期的内容与目标。德育室再带领班主任团队根据学生情况,为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要求。

以四年级上学期为例,社会实践包含了5次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见表1)。

1 宝山培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安排表(四年级上)

基地

组别

活动要求

邮 局

A

1.能够独立寻求邮局工作人员的帮助在相关的窗口购买邮票;

2.能在指定位置,正确方位贴上邮票并把信投入邮筒,并理解相关的方位词;

3.购买邮票和寄信时主动排队不插队,遵守社会规范。

B

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并在工作人员提示下购买邮票;

2.能在工作人员的提示下在指定位置贴上邮票并把信投入邮筒;

3.购买邮票和寄信时主动排队不插队,遵守社会规范。

C

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贴邮票并寄信;

2.能遵守邮局规范,在邮局不大声吵闹。

新华书店

A

1.能独立找到书店的招牌和相关的指示牌;

2.能根据指示牌的信息准确理解书店的营业时间及地址;

3.进入书店能安静能参观,不乱翻书籍;

4.能适切地与书店工作人员沟通。

B

1. 能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找到书店的招牌和相关的指示牌;

2.能在他人帮助下了解书店的营业时间及地址;

3.寻求他人帮助时使用礼貌用语;

4.进入书店能安静能参观,不乱翻书籍。

C

进入书店能安静能参观,不吵闹,不乱翻书籍。

社区医院

A

1.了解医院的功能及名字;

2.熟悉看病的基本流程;

3.认识医院的各门牌数字及楼层号;

4.能遵守医院的规范,有序排队不吵闹。

B

1.了解医院的功能及名字;

2.能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了解看病的基本流程;

3.能主动寻求医院工作人员的帮助认识医院的各门牌数字及楼层号;

4.能遵守医院的规范,有序排队不吵闹。

C

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大胆地进入医院;

2.能遵守医院的规范,有序排队不吵闹。

联华超市

A

1.能独立找到超市的招牌和相关的指示牌;

2.能根据指示牌的信息准备了解超市的营业时间及不同的购物区;

3.能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适合的商品去收银台付费;

4.能遵守超市的各种规范。

B

1.独立找到超市的招牌和相关的指示牌;

2.能根据指示牌了解相关信息,如:营业时间、不同的购物区;

3.能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适合的商品去收银台付费;

4.能遵守超市的各种规范。

C

1.能指出超市的名称;

2.能主动寻求超市工作人员的帮助,尝试购买物品;

3.能遵守超市的规范。

宝山文化馆电影院

A

1.知道看电影要去电影院,并熟知身边的影院名字;

2.熟练影院各室的功能及门牌号和楼层;

3.能在影院工作人员及的陪同下有序地找到座位观看电影,并初步遵守观影规则。

B

1.知道看电影要去电影院,并在老师的提示下识记身边影院的名字;

2.能主动寻求影院工作人员的帮助来了解影院各室的功能及门牌号和楼层;

3.能在影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有序地找到座位观看电影,并初步遵守观影规则。

C

1.能在教师的帮助或词卡的提示下了解电影院的主要功能;

2.能在影院工作人员和老师的陪同下安静地观看电影,不影响他人。

3.建设丰富友好的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活动要顺利开展,必须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生创设一个融合社会实践环境。为此德育室联系多家实践基地,并与基地单位沟通,除了提供场地外,希望能派遣校外指导员帮助我们活动。每一次活动前,德育室都会与校外指导员沟通,详细告知我们的目标。

两年来,我们联系了学校周边37家单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目标,确定了低、中、高年级段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形成了两本实践活动基地功能介绍的手册和联系手册。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孩子们走出校园,来到了电影院、公园、市民中心体验了休闲生活;来到了超市、菜场学会了购物;来到了医院、邮局、快递公司、银行学习处理生活事务;来到了敬老院、阳光之家、普通学校懂得感恩;来到了污水处理厂,环卫所,垃圾处理厂养成环保意识……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让他们的生活更充实,让他们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三、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案例

由于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由下而上的开发而梳理形成的,他与各学科教学的关系密切,能进行深度融合并支持学科教学,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使用学科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下面以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两个典型案例,介绍如何根据基础性课程的课程目标来确立社会实践活动目标与内容。

1.与实用语文相结合

以社会实践活动“看电影”为例,我们根据各基础课程指导纲要的具体目标,在四五年级里安排了多次到电影院的实践体验活动,每个年级的活动目标不同,成螺旋式上升。

在五年级的语文校本教材《看电影》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本课相关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的内容;(3)根据课文的内容掌握观影的过程和观影的规则。在五年级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观影,活动要求如下:A组:(1)进入电影院后能根据排片表信息独立地与影院购票的工作人员沟通并买票;(2)能根据电影院的墙面文字提示和电影票的票面信息找到剧场并进入,坐上相应的位置观看电影。B组:(1)能积极与影院工作人员沟通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提示下买到自己想看的影票;(2)能主动寻求帮助并进入相应的剧场和座位规范观影。C组:能在工作人员或教师的陪同下进入剧场遵守影院规范并安静地观看电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扫清文字障碍的前提下,将课文中的观影过程和规则进行细化,带领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会整个过程,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把语文课堂的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同时也真正地掌握了生活的技能。

2.与实用数学相结合

以社会实践活动“去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为例,我们结合高年级数学学科中“认识商品标价和常见账单,能比较价格大小,知道贵与便宜,能进行估算,并根据商品标价和账单进行支付”的教学目标,在八、九年级分别开展了实践活动:八年级:A组:能独立在文具店根据商品价格进行估算并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用品;B组:能主动寻求营业员的帮助来估算商品价格,挑选合适自己的学习用品;C组:知道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是要用钱的。九年级:A组:能独立挑选适合的学习用品,并借助计算器对好账单准确支付;B组:能主动寻求营业员的帮助购买学习用品,根据账单支付相应钱款,并保存账单;C组:能在老师帮助下挑选学习用品并主动付钱。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实践与经验的积累,我校以课程方案为指导,校本开发并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试图通过校外真实情境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分科课程的知识点学习转化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生活与社会适应为前提,把居委、敬老院、邮局、地铁站、医院、书店等拓展为校外课堂的实践基地,结合本校的学生及课程的实际需求,从义务教育的九年通盘考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满足三类课程的落实、拓展与延伸的需要,实践与巩固的支持,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教授前的铺垫。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目前逐渐形成生成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实践也表明了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喜闻乐见,帮助学生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宝山区培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