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雅坤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且最终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明确提出了“生活数学课程是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数学的课程内容须“和生活密切相关”,课程目标要促进特殊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特殊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信心”。因此,在培智学校数学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秉持生活化的原则,不断提升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数学教学生活化有着深刻的教育理论基础。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有意义学习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准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提供“固定点”,进而与新知识产生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原有的经验准备,既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也包括其日常生活的积累。皮亚杰认为,知识的习得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主体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图式的过程。强调学生主体与环境,主体与生活的相互作用,进而建立起新的图式。因此,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适应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培智学校的特殊学生在注意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均发展较弱。而数学具有抽象化、概念化的特征,学习这样的一门学科,对于绝大多数的特殊学生来说,是存在困难的。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合理地运用生活化的手段,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特殊学生思维水平较低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
(二)激发特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出问题,这样能够较快地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认识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圆形物体的图片,并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圆形的物体。类似的生活化情境的运用,能够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积极地去思考,进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强特殊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数学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通过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等方法,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过程,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教学准备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使学生具有连接新知识的学习准备。生活中的各种资源经过选择,可以传递给学生丰富的意义信息。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收集、选择有意义信息的能力,珍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这是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必要环节。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必须加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告别单纯的数字和公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思考,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又要照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将数学课程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这“四能”目标落到实处。
第一,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应尽量将概念知识转变为现实问题。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会有助于学生重新理解数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学习“大小”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比较同类实物的大小——如比较两个苹果、两朵花等,来感知这一抽象的概念。
第二,教师应深入学生生活,发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对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偏窄,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对什么比较感兴趣,找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并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学生们都很喜爱“巧虎”“喜羊羊”等卡通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这些卡通形象,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他们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也会感到更轻松、愉悦。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新课标”强调,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要以生活情境为媒介,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由浅入深地展开。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情镜,为课堂教学服务。其实,教材的内容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学习“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运用到其中:同学们,你们有到超市购物的经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购物时应该如何付钱好不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走近新知的探索——“小明去超市买了1斤苹果,每斤苹果5元钱,小明付给收银员10元钱,那么收银员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类似的情境在生活中数不胜数,教师要善于将这些情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更能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从而提升了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方法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同时,教师要重视观察和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及其与生活中其他知识的联系。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直观、具体的生活语言。由于数学的学科知识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因此,教师必须将这些知识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进行教授。特殊学生的思维很难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其获得知识的方式主要通过感知实际情境中的具体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平实、直观的生活语言,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
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简单的生活元素代替复杂的知识。针对特殊学生的思维特征,教师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例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都难以理解算式的含义,那么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生活元素,赋予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字、符号具体的意义。如进行“1+2=3”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用学具一起摘苹果:“1”表示甲同学摘了“1个苹果”,“2”表示乙同学摘了“2个苹果”,“+”表示把甲、乙摘的苹果“合在一起”,“=”表示“算一算”,“3”表示甲、乙一共摘了“3个苹果”。这样转换后,学生会更易理解加法具有“合并”的实际意义。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复杂知识都能运用生活元素来转变的,教师应考虑到知识的运用以及与后续教学的联系,不仅仅从单一的角度出发,而应从知识的整体结构来考虑。
第三,注重数学实践,充分开展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经验的积累和生成。而经验生成的最佳方式就是“活动”与“游戏”。这些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送图形宝宝回家”“喂图形宝宝吃饼干”等游戏巩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还可以通过“搭房子”“拼动物”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动口,并且互相合作,全面而综合地发展了自身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必须重视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学生经历从感性的经验知识到理性的概念命题,再回到生活中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因此,教学评价要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加强过程性、诊断性评价,注重设计口头表达、操作指认、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分析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时的表现。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可以帮助特殊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应用于生活,能让特殊学生学以致用,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在生活和数学中架起桥梁,使两者相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