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责任,铸就特教历史丰碑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李天顺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协同攻关,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终于正式颁布了!新课标凝聚了全国600多名研制专家、数百位审议专家和成千上万特教同仁的心血,是他们用爱与责任,共同铸就了这座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丰碑,可喜可贺!

 

课程标准颁布意义重大。首先,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新课标的实施,引导特殊教育学校遵循特殊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培养残疾孩子积极面对人生挑战和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之成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奉献社会、具有正能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第二,是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实践。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目的,首先要保障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保障教育质量的意义上进一步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也就是实现“上好学”的目标。要办好每一所特教学校,让每个残疾孩子享受到有基本质量标准的特殊教育,从而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教育公平。第三,是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伟大进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基础教育课改的成果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广泛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必须研究特殊教育的规律、符合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要在充分吸收普通学校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基本依据。做不好这项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不全面、不完整。第四,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我国目前有特殊教育学校2000多所,在校学生20多万人。对于这么多以中重度为主的残疾儿童,如果仅仅依靠一线教师的理解去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不能适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有一套自己的课程标准和相应教材。

 

课程标准对特殊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一是定位。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来讲,既不是照搬照抄普通学校,也不是简单的难度调整和内容删减。既要与普通教育接好轨,保持不同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又要突出不同类型残疾学生身心特点,保持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相对独立性。二是思想性、政治性。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落实中央关于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教育等方面,既要严格向普通学校义务教育看齐,又要做好适应特殊教育实际的转换。三是特殊性。对于残疾学生而言,他们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儿童之处。为适应这种差异,需要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适宜性调整,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虑残疾学生的实际。四是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学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而且要积极融入教育公平理念、早期教育理念和融合教育理念等,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是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多元、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把新课标新教材用好。

 

 

(作者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教育部学前教育办公室和特殊教育办公室主任)

(本文转载自《现代特殊教育》2017年第1期)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