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景剧在初职学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丁慧群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学校心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试图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更多的支持,达到身心的和谐。对于特殊学生而言,其目的性或许没有那么清晰与明确,但有一点,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快乐。每个人都想要获得快乐,远离烦恼。但在现在的社会大氛围中,学生们也学会了掩饰、隐藏。在多年的心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表面开心,内心却有很多的苦恼和困惑。这种负面因素一旦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一些小事上突然爆发,情绪失控,把破坏力发挥到极致。老师带着学生来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原因往往都是和同学发生了口角,起了冲突。基于此,我决定把心理情景剧运用到日常的心理教学中,试图让学生在情景剧中宣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冲突,正确对待自己。

 

一、心理情景剧的含义及特点

心理情景剧是让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而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心理情景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发展性。心理情景剧以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为素材,为学生提供观摩他人心理问题的形成、发展和处理的过程;二是预防性。参与表演的同学通过参加演出,其他同学通过观看演出,分享他们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看法,分享对心理问题发展甚至激化的认识,可以“以剧为镜”发现自己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细节,从而避免同样的问题在自己的身上重现;三是互动性。心理情景剧通过演出者和观众将剧中反应的问题与自己的情况相结合,与剧本中的角色进行互动式交换,从而获得教育意义。

 

二、心理情景剧对初职校生的适用性功能

1.情景性易于理解

心理情景剧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是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用这样的情景来启发、引导初职校学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理解剧本内容,用真切的情景更能引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甚至产生“移情”的作用,从而达到积极投入活动之中,培养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2.主动性得到发挥

初职校生普遍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常流露出害怕的情绪。在心理情景剧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或自行拟定主题进行编演剧情,为初职校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在剧本编写、排演、表演的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发挥自身创造想象能力,以此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3. 体验性强化行为

通常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图片的欣赏来达到教学上的三维目标,对于初职校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可以达到目标,但是受到了限制,因为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没有那么深刻和敏锐。而采用情景剧的模式,即使学生不是表演者仅仅只是观看者,他也能在一个相对真实、完整的剧情的表演中通过体验不断产生新的理解和领悟,由此激发心理的内化机制,行为得到正面强化

 

三、心理情景剧在课堂中的运用

1.创设生活相似情境

心理情景剧的题材来自于生活,大多是学生在日常咨询中碰到的一些困惑、问题,适当进行改编,作为一个普通又不特殊的剧本或“问题”呈现,这些原材料对于轻度智障学生来说都是熟悉的日常琐事,更容易去理解和体会。如:班级原本要好的同学现在不跟我玩了,我不知道怎么办;有个同学诬陷我,我很生气……在课堂中让学生们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出各自的心理动态、应对方式、解决方法等,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被观看者(其他同学)接受,而不会显得生硬和突兀。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显得较为枯燥,学生们兴趣缺乏,对于认知能力差的轻度智障生来说更是如此。将心理情境剧融入到教学中能把“道理”用心理情景剧的形式演绎出来,如:在ABC理论的学习中,运用大女儿卖伞,二女儿卖太阳帽的故事,让学生们扮演邻居,使老太太不再整天担心“下雨或晴天”。通过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即使没有想出两全办法,也使学生们认识到,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想法(belief),然后结果(consequence)也就不同了。这样的过程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增添了课堂的乐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宗旨。学生们能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心理问题,更好地进行自我完善。

3.情绪和行为得到改善

在心理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通过语言、动作来演绎剧中人物,其中除了剧本提供的要素外,更多的是创造性发挥,尤其后续演绎的一些语言和动作,来自于表演者自身的内心想法,甚至是现实生活的镜面写照。通过心理情景剧中的人物演绎,表演者把积压的内心想法、情感冲突在一种表演者自身认为安全的环境中得到展现,从而激发情感的波动,宣泄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表演者来说,既是一次激发后的宣泄,又是直接学习和面对的机会,它可以让表演者在表演中进行一次自我认知的过程,从而对自身的行为有更透彻的了解,积极处理自身心理问题。对于观看者来说,剧中一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共性问题,引出各方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是一次很好的讨论启发和自我反省的机会。如:在演绎故事“被妈妈偷看了日记”的情景剧时,两位同学一个演妈妈,一个演儿子。饰演儿子的同学是个个性倔强的孩子,在表演中也是强势地对待妈妈,毫不退让。看着妈妈“节节败退”,我提出“角色互换”,这一“措手不及”把他给蒙了,没几句话他就演不下去了。在分享过程中,最初饰演儿子的学生坦言,饰演的孩子就是平日里的自己,而且早晨刚跟妈妈吵了一架,正好可以出口气。当被问到后来饰演妈妈时的感受时,孩子支支吾吾,觉得很难受。追问是否回家也这么对妈妈,孩子直言绝不会,一是怒气通过刚刚的表演已经消散了,二是体会到了妈妈不好当。而观看的同学们,也都分享了他们的感悟。通过课堂观看和演出情景剧,同学们达到了自我展示、自我启发、自我改变的目的。

4.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作为轻度智障学生,其自我效能感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要差,在贴上这样的标签后,他们的自信心都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作为心理课教师,不但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更要为他们搭建提升自信心的舞台。心理情景剧则是帮助轻度智障学生实现这样目标的途径之一,它通过学生“自导,自演,演自己”,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提升自信心。在情景剧中,参演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以上的团队合作,这需要大家协调、沟通才能解决,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能力。尤其人际关系很复杂,表演者及观看者都可以把剧中人物好的处事方法和行为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去。

 

四、效果与反思

把心理情景剧引入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情欢迎,比起枯燥的讲道理、传授一些“心灵鸡汤”,学生们对于“演”更感兴趣,对于他们而言,这既是一个新的尝试,又是件好玩的事情。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热情足足保持了6个月。在这6个月中,老师的引导能力,学生表演时的投入程度,班级的集体氛围都发生了改变。对于老师来说,不但要抓住学生身上的热点问题带入情景剧中,更要明白,演的是学生身边的事,说的是学生心中想说的话,解决的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情景剧只有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才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并且能够在一种非说教式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作者单位:杨浦区风帆初级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