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花分一脉香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美国特殊教育考察有感

传法

 

清人魏源在一百多年前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倡导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来达到制约列强的目的。对今天的上海特殊教育来说, “制夷”当然并无必要。但借力美国同行经验,提高我们的特教水平,确实还是大有裨益的。

2015 年秋天,我参加上海市教委“特殊教育医结合管理机制探索”赴美培训团,进行为期一月的学习与观察。期间的思考与启发,最终浓缩成了这样几组关键词:

 

一、朴实与适用

还记得在参观Carter School时的困惑——找不到大门,看不见门卫,连哪是学校的围墙都搞不清……直到在一幢建筑物入口发现了那块写着校名的蓝色小标牌,才算得其门而入。

当时心想,这该是怎样“朴实”的一所学校啊!

参观的经验多了,我们才明白,原来这就是美国学校的标配!没有我们习见的气派宏伟的大门,没有戒备森严的传达室,没有围墙,多数学校都没有单独的行政办公楼;学校的存在标识,只是这一块小小的蓝牌。

“朴实”的还有接待过程。说不清有多少次,我们是在门厅里、走廊里、甚至是堆满物品的储藏间似的场所接受着欢迎,在餐厅、教室、学生礼堂里(那绝对是“优待”了)开展着探讨。接待的往往就是一两人,或是校长,或是助理——既没有庞大的欢迎团队,更没有各种繁文缛节。无一例外的都是直奔主题,或听课、或参观、或座谈,简单而明确。和在国内的经验相比,这无疑太过怠慢了。我却感到很受用——宾主都不受所累,大家尽可以把精力都用来交流和切磋。

由于多数障碍学生都被安排到普通学校就读,所以在我们的行程中有大量机会进入到各类融合学校中。教室除了大之外,我想是不会给人太惊艳的感觉的:除了我们也已普及的白板、投影,或是几台电脑、打印机,教室里似乎并没有其它太先进的设施。

然而就是这看似朴实的教室,却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满了适用性。首先夺人眼球的是四面墙壁。墙壁上的黑板特别多,一般总是大小不等的几块,来满足学生的书写需要;剩下的地方则几乎被花花绿绿的纸张贴满。纸上多数都是手写的内容(想来是经常更迭的),并无太多刻意修饰,内容或是班规、或是学习指引、或是学生习作及风采展示、或是知识卡片……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教室多被分割成功能不同的几个区域:书架上放有教材、学生的评价手册(档案袋)和各类书籍;有橱柜供学生存放学习、生活用品;还有各类区角,放置着教学器材、康复器材(在以特殊学生为主的学校)、学具、玩具、植物等等——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间教室里,教师甚至摆放了一个小型的水循环系统,种上了三四畦蔬菜。

朴实而又适用的体验无所不在:教学楼内宽大的走廊与楼梯,空间充裕的学生储物柜,见缝插针摆放着的小桌椅,休息区的直饮水和咖啡机……

面对这一切,大家总会感叹:真是让人自由读书的地方啊。

低调、朴实,不追求奢华,却又毫不应付。一切都是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一切都从育人的需求出发,一切都为学习而准备,一切都为学生而准备。

 

二、规范与自由

回答问题必须举手,不能随意打断发言,听课时不能交头接耳,书本上不能涂画(因为是免费循环使用的教材)……原来美国的课堂也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这完全颠覆了我在国内的想象。

而且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张贴着各种规范要求,规则一律写得小而细,要求明确清晰:

这是Edison K-8 School一个班级的班规:

1.Listen to the person who is talking.(认真倾听发言)

2.Eliminate side conversation.(禁止私下交谈)

3.Pay attention to the work.(专注于功课)

4.Raise your hand to comment or question.(提问和评论时请举手)

5.Take turns.(轮流进行)

6.Make eye contact.(保持目光接触)

这是在小组学习时的要求:

1.Stay with our group(与小组成员一起)

2.Help each other(互相帮助)

3.Use soft voices(用适中的声音)

据美国同行介绍,学生还必须遵守学校的许多规则。比如学生可以自由与教师争论,但如果是辱骂教师,那就可能被赶出教室,请来家长,甚至被开除。

然而与规范并存的,又是随处可见的美国式自由。

考察过的所有学校中没有一间教室是相同的,单拿学生课桌来说:有的是朝一个方向摆成半圆状;有的分成若干个大组,学生围坐;有的一组朝前,一组朝右,甚至一张课桌朝墙、一张课桌对窗——都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上课时,学生不用端正地坐着,他们有靠在椅背上的、有趴在桌子上的、有斜着歪着半躺着的,随心所欲,老师毫不干涉。并且,时时会有学生离开座位,在门口的本子上写点什么就大摇大摆离开,而教师则视若无睹地继续讲课。我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签字本,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签上名去上厕所或是喝水。

我不由想起了女儿在学校的遭遇。由于厕所离教室远,所以她每次都是排队到上课铃响了还上不到厕所,只好憋着再回到教室——很多小朋友因此小便在裤子上。而她的对策就是尽量少喝水,减少上厕所次数。

一个细节,两相对比,不由人不感慨低叹。

规范,是在行为、品德上对学生进行约束与教育;自由,是基于对学生人性和成长的尊重。规范,培养出了具有责任感的人,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关爱他人,敢于承担;自由,则让学生具有真实天然的完满人格,让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因而,课堂上,有人发言时其他学生会倾听,一定会等同学讲完再开口;学生下课离开时会自觉把椅子放回原处;桌椅上都干干净净,绝没有乱涂乱画;书本都被保护得很好,笔记则是写在白纸或即时贴上夹在书中……

全世界都知道美国人很自我,崇尚个性和自由。可在美国的那段时间里,我听到最多的话却是“excuse me” “thank you”“you are welcome”。这就是美国式文化的缩影吧。

我至今仍为每天行车途中的一个细节而感动:我们的司机行车到任何一个有Stop标记的地方总要停住,等一下——哪怕没有一个人、一辆车——然后才继续朝前开。

这就是规范与自由所孕育出的力量吧。

 

三、信任与自主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对教师产生了兴趣。

还记得在Carter Development Center的那间教室,年轻帅气的男老师抱着吉他热情四溢地弹唱,助教则边大声齐唱边帮学生用各种小乐器打着节拍,充满了活力。而事实上,他们的教学对象是4名重度残障学生——3人瘫坐在轮椅中,1人正躺在床上输液。整节课,除了一个学生能偶尔跟着节奏摇晃,其他人几乎都没有反应。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老师,他们始终全力投入,把热情传递给学生,把坚持传递给学生,把对生活的爱传递给学生。令人动容!

The Campus School at Boston College,学生的程度之重超越了想象。甚至有一名学生,在接受物理治疗的同时,还有护士从他腹部拉出一根插管,往里面注射药水。然而,面对这些孩子,所有老师始终热情饱满,为他们的一个眼神、一句声音、或是像抬起手指这样的一点点动作而大声喝彩。这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满怀敬意与感动。

我们还经常看到,许多教师——无论是年长还是年青——会装扮成超人、蜘蛛侠、美国队长以及各种动物形象,在课堂上又唱又跳又演着。

我常在深思,让这些老师们保持热情与投入的秘诀是什么呢?

Salem High School,校长回答道:“和普通班级相比,老师们更愿意教特教班级——虽然,那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要做更细致全面的教学准备,并且不会有任何额外的物质回报,但是老师们觉得这样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实现自我价值。这便是答案所在了吧。

而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在老师被信任的氛围中、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所激发出来的。只要依照教学纲要,教什么内容、安排什么进度完全由教师自己决定;教室几乎是教师的私有领地,也是教师个人思想和特点的体现,怎么布置完全由教师负责,不会有谁去干涉;课堂上几乎看不到一直站着讲课的老师,每个教室都有一把专门为教师准备的椅子,教师随时可以坐在那里讲……即使我们进教室听课,教师也是自顾忙碌,明显并没有什么刻意准备,而是一如既往,毫不做作。

还记得那次参观,接待方原定安排我们进三个教室。结果,在两个教室我们都吃了瘪:刚到第一个教室,学生吃饭时间到了,教师自顾带着学生扬长而去,只留下我们面面相觑;而在第二个教室,教师更是压根连门也没开,她直接拒绝道:学生在做题目,请不要进来。这让我们在感到失落的同时,更羡慕他们自主安排教学的权力与底气。

我们都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首先要有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有个性、能质疑、会审辨、敢创新……可是,我们给了老师自由宽松的空间了吗?我们营造了容忍老师自我表达的氛围了吗?我们能做到真正信任而不是提防老师、欣赏而不是考核老师、帮助而不是监督老师吗?

我相信,如果能和美国同行拥有同样的工作环境,我们上海特教老师身上的能量一定会更加惊人。

 

四、形式与内涵

我们参观的所有学校,都有防滑地面、无障碍通道、盲文标牌、阶梯边缘的提示条,带语音的电梯……事实上,社会上的公共建筑都是如此。这是因为他们运用的是通用设计理念!并且,这理念正席卷美国教育界,指引美国教育者在课程设计、教学准备之初,就考虑到所有的学生类型,确保课程与教学的通用性。

在融合学校里,我们很难确定究竟哪些学生是特殊学生,哪些学生是普通学生。因为,恰当的安置方式、合乎其需要的支持、各种教以人为本的调整,让他们和普通学生间的差异越缩越小……而其背后是差异化教育思想在闪光。

在和美国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多是听到他们对学生的赞赏,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优势的津津乐道;而很少有对学生厌倦、抱怨或是指责……这是因为个性化教育理念给了他们一双发现学生的眼睛。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在今天依然大放光芒;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推动了学校角色的转变;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又成为美国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另一利器。

可以说,正是这些经典、先进思想的引领,使得美国特教得以不断向前发展,持续保持领先。

……

还记得,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渐渐都有了底气——就像柳宗元笔下那只伺探着黔之驴的老虎一样,我们似乎对美国这庞然大物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解。于是我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们也有,我们也在做。

确实,就所能看具体情形来说,我们与美国同行相比,差距应该并不大:比硬件,除了辅具种类没那么齐全,无论在校园环境上还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我们至少可以打个平手;比专业,无论是各类文化课,还是OTPTST等专业课程,我们也都一应俱全;比师资,虽然我们在师生比上差距较大,但我们教师的学历水平同样很高……

从形式上看,我们该有的都有。那么,我们究竟落后在什么地方呢?

当然,美国特教的发展还有赖于美国政府健全的立法保障,还得益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已不是我们特教工作者一己之力所能改变的,本文不多赘述。

所以,除此之外呢?

我想,也许就是在理念和内涵上了。

确实,他们做的我们也在做。然而他们往往是在成熟理论指引下有目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行动;而我们,往往或是自发地在做,或是凭着经验下意识地在做,或是根据舶来的策略简单地照做。这背后缺乏清晰的上位思想的指引,缺少具体的教育理念的支撑——随之产生的就是内涵挖掘上的缺失,前进动力的不足,更不要说进一步推动与创新了。

一如我们生产再多的NIKE产品,那仍然是美国NIKE;我们代加工再多的“苹果”,那仍然是美国的“苹果”。如果只依赖于美国特教思想的指引,我们将永远跟在他们的阴影下,永远只能做个亦步亦趋的谦逊学生。

如果有一天。作为一线的特教工作者,我们可以主动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让其为我所用,以之来指引自己的教学实践;而我们的学者专家们,能在挖掘我国传统教育精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教育思想,推动我国包括特教在内的教育事业发展——从而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我希望通过这短短一月的学习,能借来大洋彼岸的营养,来滋润、浇灌我国的特教园地,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教之花!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