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自闭症儿童内部世界的自助课程研发实践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宝山区培智学校 张洁华*

一、研究概述

早在2006年我校已经明确了以自闭症儿童教育为我校教育科研的攻坚项目,2011年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研发实践》获得上海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研究才只是刚刚开始。

我们紧接着的工作中心是拓展服务渠道,原来我们只是关注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内的自闭症孩子,2011年起,我们延伸服务对象:首先本着早干预更有效的原则,我们把学前自闭症幼儿纳入,只要一发现就进入干预的通道;其次我们把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自闭症儿童也全部纳入我们的服务范围,为他们提供康复教育服务。

在教育康复研究领域,我们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我们这几年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从自闭症儿童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贴近自闭症儿童的内部世界”;我们首先进行了文献研究,了解当前特殊教育课程的资讯,关注医教结合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干预最前沿的发展,撰写了文献综述。

其次,我们对校园外部、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对教师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对国内外有关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方法和教育评量的资料进行分析,撰写环境分析报告。

再次,我们分析学校自闭症课程的现状,深入了解学生、家长、教师需求,确定研究的切入点,制订研究方案。确立了“实践——反思”的行动研究范式,在校内实施以自闭症学生为中心的自助课程改革,围绕满足学生的内部世界需要,从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组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实践。

最后,研究推出校本自闭症自助课程的指南,以及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教具学具等课程资源,并边实践边修正,边改革边总结。指导教师进行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同时,研究教师培训与课程研发模式,使每一位教师成为自助教师,主动了解自闭症儿童,了解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与方法。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在理论与实践经验指导下,研发与实践满足自闭症儿童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同时进行课程实践与研究。每学期组织一次自闭症儿童自助课程研究报告会。有自闭症康复专任老师和任课老师汇报个人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我们还注重全员参与、全程康复的理念落实,建立家庭课程平台,组织亲子活动、家教论坛等,落实全程康复理念。每年组织一次医学教育专家、家长参与的研讨活动,反馈家庭课程的研究情况和实施效果。

二、成果要点

(一)贴近自闭症儿童内部世界的课程理念

1. 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课程

使每一个自闭症学生得到充分的补偿与发展,是我们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我们的课程建设要以个别化评估作为起点。从每一位自闭症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和表现特点出发,对评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尽可能发现学生的内部世界,选取最适合学生当前发展需求的领域,制定个别化课程目标。

2. 立足提高社交能力,攻克核心障碍

自闭症学生的核心障碍之一是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因此内容选择,必须以学生生活为核心,关注社会交往能力的补偿,为自闭症学生融入社会生活攻克核心障碍。

3. 以真实情境为叙事背景,设计教育康复方案

课程的研发实践,必须注重实用性,因此,我们在设计教育干预方案时,要将干预内容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相结合,学生发展的能力都要源自于真实生活,回馈于真实生活。

4. 以游戏为载体,发现潜能,挖掘潜能

我们要尊重、接纳每一个学生。在开展教育康复活动过程中,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或学生自发的游戏为载体,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要学会等待,给予学生足够的反应时间;要学会放手,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支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

(二)自闭症儿童自助课程框架

1. 课程定位

社会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有利于个人成长,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继续将社会交往领域存在质的缺陷列为自闭谱系障碍的核心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不仅影响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也会导致个体无法很好地融入学校、家庭、社会,进而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教育课程在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属于补偿性课程。主要补偿自闭症儿童在社交交往方面的障碍,是学习社交认知与技能、开启社会交往的一门核心内容。

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课程通过共同注意、模仿能力、社交技巧、情绪能力等九门课程的训练,强调在真实自然情境中学习技能,发展自闭症儿童基础社交技能、沟通能力、生活问题处理、社会生活适应等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使其具备建立并维持社交关系的基础能力,为更好地融入家庭、学校、社会打下基础。

2. 课程目标

学生在体验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社交所应具备的基础认知,参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的实用技能,具备建立与维持一定社会关系所需的基本能力,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交往态度,成为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

3. 课程结构

自闭症儿童自助课程面对三类对象,学龄前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特殊学校自闭症儿童。分为两个层面:贴近学生内部世界,聚焦核心障碍,核心障碍康复课程——社会交往课程;融合课程——主题生活课程、学科课程、资源教室课程、生活适应课程,家庭课程等。

4. 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并为下学期的类型识别、课程目标制定做参照。评估自闭症学生,本来就是一件难事,我们强调多维度、个性化、过程化、选择性。

对研发的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我们通过每周的教研组教学研判,每月的专家指导,每学期初的课程研发研判,每学年结束的课程实施效果研究汇报交流等途径惊醒评价。不断评估学生的发展情况,根据研判结果持续改进,调整课程的内容与方法。

(三)自闭症儿童自助课程研发

1. 自闭症训练教材

我们编写了自闭症课程的校本指南,明确了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宝山区培智学校自行研发,为改善自闭症学生的核心障碍,以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的个性化教育康复训练课程。在校本指南的框架下,我们编写各类教学用书,有36册叙事故事课程,7个变项共63个游戏的共同注意力课程和10册社交课程。

2. 自闭症教育训练指导手册

我们还编写了教育训练指导手册1本。由康复教师针对自闭症学生的特点设计编写,图文并茂,结构清晰,指导语明确,包含若干拓展的变式,学习内容可以贯穿整个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并有对任课教师和家长的训练要点和使用提示,让所有教师和家长拿到手册后有内容教,有方法教。

3. 自闭症学生评估工具

我们学习了评估工具的研制方法,为贴近自闭症儿童内部世界,自行研发了非标准化评估工具13套,目前已经做到每个课程领域均有自行研发的评估工具作为支持。

4. 自闭症教育训练课堂实录

2011年起,我们也不断配备辅助器材,目前每个教室都配有摄录机,做到每节补偿性课程的个别化教学过程都全程录像,并要求康复教师及时回看录像,进行课堂微格分析,积累相关数据,为贴近自闭症学生内部世界的教育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自闭症教育训练教学具

我们都知道利用多感官的教学具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走近自闭症学生异常的感知觉世界。所以课题组组织教师研发了用于自闭症学生康复训练的教具学具。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还为每种教学具撰写了包含设计意图、制作过程、使用方法、使用效果和使用建议的说明书,供其他教师参考使用。

(四)自闭症儿童自助课程实施

1. 个训课程

从学生认知水平、自闭程度、语言能力、行为问题出发,贴近学生内部世界,聚焦学生核心障碍,有针对性的康复干预个训课程。目前研发了多种针对性很强的个性化课程——有游戏活动课程、情绪能力课程、共同注意课程、动作模仿课程等12种。

2. 集体课程

目前已经开了3个班,即低阶、中阶、高阶集体课程,以中阶集体课程为例:面向8名校内外中年级段的自闭症学生,课程内容分为体育游戏、认知课程、需求表达、个人工作系统四个板块,直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参与集体活动能力、参与课堂学习能力和言语沟通能力。

3. 融合课程

把自闭症儿童放到非自闭症儿童的班级、集体中进行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载体的融合课程,目前我们已经从原来的只在培智学校班级融合扩展为到随班就读学校的普通班级融合,指导普教教师,形成共同的团队,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合。

4. 家长课程

建立家长平台,构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家长课程,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闭症,获取专业的支持,直接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干预。

(五)研究成效

1. 成果在全区范围内实践

除了宝山培智的自闭症儿童以外,据统计,我区义务教育阶段还有15名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因此,从20112月开始,这些随班就读学校在我们的指导下一起实践补偿性课程。目前有9所小学,3所初中参与我们的实践研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学生每周到特教中心2-3次康复,其余时间在普通教室与资源教室学习,开展融合教育。参与实践的学校,都感到在专业指引下,在课程实施中,本校的自闭症儿童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更好的融入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提高了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赢得了家长的满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 成果在全国同类学校中推广

我们通过各种自闭症研讨会,向各级同类学校推介我们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学校的校长、老师在各种自闭症论坛上做汇报交流15人次。如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国际论坛,常州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国际论坛,南京重度、多重障碍儿童教育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重庆2011年两岸特殊教育学术研讨会,北京自闭症教育工作研讨会等。20121119日,我校还承办了“全国自闭症教育学术研讨会——宝山培智学校专场”。

特别是,在201211月常州孤独症儿童康复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研讨班上,我校4位自闭症康复教师被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聘为“2012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讲师,向与会者介绍我校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研发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我们的汇报深受特教同行的好评,并因此有多家学校慕名联系到我校来参观学习。

我们向全国各级特教同行展示开放自闭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22次,其中有“国培计划” 特教骨干教师培训班6次,共计全国各地特教骨干教师近600人,广西特教高研班3次,都江堰特教学校5次,另有云南、香港、江苏、浙江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来校参观学习。

最后,我们还接待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桂平等地的10名特教学校的教导主任,酒泉纳什姚基金特殊教育学校的4名教师,都江堰特殊教育学校的6名教师来我校进行为期1周到2个月的跟岗学习。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课程研发与实践的经验。

3. 成果对国家特殊教育政策制定产生影响

20129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邀请我校在内的10所全国各地自闭症教育机构,召开自闭症工作教育研讨会,会上我校做了题为《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自闭症康复项目建设与运作的探索与实践》的汇报交流,并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迫切性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这些汇报交流对国家特殊教育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作用:20141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和中国残联共同研究制订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这也是我国特殊教育文件中第一次把孤独症(自闭症)单独列出,彰显国家对自闭症教育的空前重视。

三、反思与讨论

本课题拟对自闭症学生的内部世界进行研究,但是目前仅仅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医教结合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研究对自闭症学生的神经发育的医学诊断和研究太少,我们希望下一阶段能和有关医院联合开展此项研究,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先进的脑科学研究。

* 课题组其他成员:沈志萍、顾红庆(执笔)、陆岱丹、夏爱珠、陈奇、肖娅、曹钟文、龚欢、司文、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