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内涵发展 提升上海特教水平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  倪闽景

 

    2014年1月8,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127,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特殊教育工作,明确了近阶段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指明了特殊教育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上海特殊教育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率先实施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免费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基本达到规定标准,一批学前特教点和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围绕课程改革,以教研、科研促进质量提升,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卓有成效的特教研究成果;医教结合项目成效突出,建立了跨部门的医教结合合作机制和市、区县、学校医教结合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特殊教育、支持特教事业的良好氛围。

    但是,上海特殊教育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区域特殊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较大差距,学前特殊教育的数量和结构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特教事业尚需要进一步拓展,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完善,随班就读特殊教育质量急需提升,医教结合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因此,市教委等八部门将推出《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聚焦特殊教育机制完善和内涵发展,旨在贯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以积极改革创新的态度,进一步提升上海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的管理规范。这项工作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差异较大,特别是随班就读学生学习与康复的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关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个别化、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和教学方法需要去积极探究。

    二是特教课程改革需要深化。由于特殊教育种类很多,学生差异极大,目前特教课程体系并不能充分实现残疾学生个体受教育和康复的需要。需要用医教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特教课程,并进一步引进科学的评估工具和医学手段,用研究的态度去开展弹性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教学。

    三是积极拓展特殊学生的职业教育范畴。目前许多区县的特教学校在义务教育后设置了初等职业教育,为残疾学生融入社会提供了很好的衔接机会,但是从残疾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角度考虑,在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都需要积极开展招收残疾学生的试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是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提供专业化发展机会。虽然上海特教老师们的整体素养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学历水平和研究能力甚至超过了基础教育其他领域教师的平均水平,但是教师视野不开阔,教学与康复的科学化能力还不高,因此需要为他们搭建出国培训的机会,更多地让他们接触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的专家,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的趋势。

    五是提升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水平。上海正在构架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将统整卫计委、民政、残联、教育方面的信息,为特殊教育提供更完整的过程性动态记录,为残疾学生建立电子化个人档案,为特教工作者、学生家长提供更丰富的特教资源和信息,也为全社会更加关心特殊教育提供及时的资料和舆论导向。

    总之,上海的特殊教育已经不是普及与规模发展的问题,而是内涵发展、统筹发展的问题,需要破解的是结构性、衔接性、针对性的矛盾,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没有骄傲自满的资本,只有乘势而上,才会创造上海特殊教育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