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学校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到学生的具体特点
发布日期:2019-02-07   作者:特教研究所   

弱智学校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到学生的具体特点

银春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在我国发达地区普及开来,成为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也已进入弱智学校。不少弱智学校都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方面的探讨。无疑,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关键是没有充分估计到弱智儿童的具体特点。现在,弱智学校的主要对象是中度、重度等严重的弱智儿童。重度弱智儿童姑且不论,就是中度患者,无论是其当前的发展水平、还是其未来的生活去向,和一般儿童相比,都有极大的差异。多媒体虽然是一种尖端的科技成就,但在教学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只是服务于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教学手段。它必须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基本因素,特别是学生及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和平衡。因此,弱智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不应照搬一般学校的做法。弱智学校要想使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至少要估计到以下几方面特点。

首先,是弱智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多媒体能够把大量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其主要的呈现载体就是图象和文字。要理解投影银幕上的这种符号,必须具有一定的感知与思维能力和文字阅读水平。

图象是儿童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从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卡通画,到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动物世界等,无不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但是,弱智儿童,尤其是中重度弱智儿童,却很难受到这样的吸引。任何一个多少和这类儿童接触过的教师,都能发现他们对儿童读物不感兴趣,也不喜欢看儿童电视节目。原因在于他们认知发展的严重局限性。他们不善于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更不会观察和认识由图象表达的虚拟世界。也就是说,他们缺少看图认图的基本能力,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他们很难看得懂呈现在投影银幕上的图象,也就难以从中获取信息和知识。

文字阅读能力也是中重度弱智儿童的弱项。虽然,结合实物和动作能够使他们整体地认读一些词语;但是,当词语出现在其他条件下时,或者把词语拆成字时,绝大多数人就不认识了。就是说,中度弱智儿童难以掌握本意上的阅读能力。柯克博士也认为:多数能够学会阅读的中度弱智儿童,很可能是被诊断错了的可教育弱智儿童或有很大内部差异的儿童(见《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180页,汤盛钦、银春铭主编译,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既然,严重弱智儿童难以习得基本的阅读技能,那么,他们同样难以通过阅读电脑上的文字获取必要的知识。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不但用自己的知识影响学生,同时也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弱智学校的教师更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满足其基本情感需要。中重度弱智儿童的学习能力极为有限,不可能学习很多的知识与技能。重要的是通过点滴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促进其能力、特别是情感意向活动的发展,矫正和克服其情绪和行为障碍。对于中重度弱智儿童,积极情感和个性的发展比读写算方面的长进可能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弱智儿童的情感鼓励。虽然,可以利用计算机语言对学生的正确行为给以肯定赞扬,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是,计算机总是物而不是人。物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远远抵不上人(教师)与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远远不及教师对着学生点点头、笑一笑、抚摩一下、亲一下、说句鼓励的话,让学生体验到的喜悦效果。

再次,是弱智学校的教学内容。以中重度弱智儿童为主的弱智学校的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实用化。给学生学习的主要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是生活中垂手可得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这类事物用不着搬到计算机上给学生学习,在现场、借助现实的东西进行教学会更有效。生活化的内容应当借助于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弱智学校不应单纯追求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而忽略教学的实际效果。可是,实践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在投影银幕上教弱智学生学习碗、筷、调羹等餐具;在电脑上设计一棵树,以它为基准教学生学习“左”和“右”。这样做,既使教学复杂化,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习餐具,就从真实的餐具出发,把餐具带到教室里,或把学生带到餐厅里进行教学;学习“左”和“右”,就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其身体为基准进行教学。这样,问题就简单多了。教师教容易教;学生学也容易学,而且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最后,是信息技术对弱智儿童的实际意义,信息技术无疑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所有人群。但是,对于不同的地区和人群来说,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显然并不一样。对于一般的儿童少年而言,电脑既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成年后获得和保持职业、成就事业、生活幸福的重要工具。可以说,电脑乃是现代社会成员从事各种活动须臾不可少的东西。但是对于弱智儿童,尤其严重的弱智儿童,情况就未必如此。如上所言,严重弱智儿童很难从多媒体上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他们也难以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这个弱势群体未来的去向主要是保护性、半独立性就业,是非技术性的简单劳动。这样的工作和计算机关系并不密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信息技术对他们的作用都不可能和对一般儿童的作用相比拟。所以,弱智学校不必像一般学校那样看重多媒体教学,试图以此促进弱智儿童对计算机的掌握。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会上,专家们批评了一些学校用多媒体代替黑板、粉笔,使多媒体教学成为“花瓶”的现象,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给多媒体教学注入实质性的内容,需要处理好:(1)人机关系,不仅要使多媒体成为漂亮的黑板,而且要利用多媒体上的音乐、电影、动画游戏等;(2)人际关系,不能只是教师操纵鼠标,还要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并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3)人境关系,将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和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简单地给课堂增加一些点缀和装饰(见2004年1月5日《新民晚报》第12版)。

这些意见是专家们对多媒体教学最新的精辟概括。如何把其精神落实于弱智学校,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困难的问题。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致力于计算机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研究,并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既然我们弱智教育工作者也已与时俱进,积极地开展起这方面的研究,那么也应当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待之:必须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把以上的意见创造性地、恰如其分地应用与弱智学校的教学实际,尽可能使多媒体教学适合于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水平,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内容的实际;切切不可只是给我们的教学披上信息技术的“外衣”,既耗费宝贵精力和时间,又无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原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特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