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脑瘫儿童康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曹静萍 王和平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当数量不同障碍程度的脑瘫儿童的进入各类学校接受教育。为适应该群体教育和发展的需要,探索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模式是当前我国特殊学校急需思考的问题之一。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指由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多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除主症外,CP儿往往伴有智障、语障、视障、知觉障碍、癫痫、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等1种或几种。其发生率估计在1.5~5‰,我国的发生率比较高。
经调查,就读我校的脑瘫儿童,只有少数轻度患者在学龄前断断续续接受过一些学前教育,90%以上儿童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幼儿教育,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家庭或医院度过。除了运动能力以外,他们的其他能力与同龄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差距,距离其自身最大潜能的发挥也有较大的差距。他们入学年龄较晚,平均入学年龄9.5岁,大多错过了各种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段。笔者多年特殊教育经历表明,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他们的主征、伴随性障碍、年龄及其发育特点决定他们的教育和发展需要往往是多方面的。教育干预中不仅要尽最大努力促进其神经运动机能的发展和相关技能的获得,也要特别注重感知觉、认知、思维、言语以及社会技能等的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力求使其得到全面康复,为他们将来有可能融入社会,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化的人奠定应有的基础。
为此,在康复训练与教育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要立足于他们障碍类型和程度的现实,从多维度筹划他们需要发展的能力,通过相应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活动发展这些能力,使得动作、认知、言语语言和社会技能等能力在每一次训练活动活甚至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得到尽可能多的锻炼。这就是脑瘫儿童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核心思想。
本校通过2年多实践,尝试构建脑瘫儿童康复教育模式,本文着重报告课程设置的研究。
二.采取的改革措施和实施过程
1.教育安置
我校接收义务教育阶段各类残障儿童,全区所有脑瘫儿童均得到相应的教育服务,基本实现了教育“零拒绝”。通过多机构的协调运作,我们对入学前的所有脑瘫儿童进行医学检查和教育评估,根据其障碍程度实行不同的教育安置方式。重度和极重度者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实现教育服务,由各专业致能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按计划定期进行家庭教育与康复训练,同时指导和培训监护人,提高他们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技能,确保“送教上门”教育服务的质量;轻中度和中重度儿童入我校与其他特殊儿童一道接受学校教育。
2.课程
特殊儿童需要发展的能力,就是我们应该教育的内容。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他们的课程除针对主症的运动康复外,特别加强了认知、语言、社会技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现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运动康复课、作业康复课(日常生活技能课)、音乐康复课、言语语言康复课、感知觉康复课。每周的课时安排是,每科每周3课时,每课时1小时。每日上午2课时,下午1课时,每周共15课时;此外,学校还开设了较为丰富的微型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艺术制作课、器乐演奏与合唱课、安全技术课等,以尽可能满足儿童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课程根据低中高3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侧重点、难易程度和辐射面做适应性调整。
低年级(1~3年级),奠基阶段,课程内容以训练儿童的最基础的能力为主,通过相应的课程补偿相当于学龄前应该达到的言语、认知、感觉、沟通交流和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实践中,根据儿童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IEP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满足每个儿童基本能力发展的需要。
中年级(4~6年级),发展阶段。此阶段以发展学生的较为复杂的语言、认知、生活技能和更为丰富的社会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运动康复课不再谋求动作技能的矫治,而是为了增强体质、为其他能力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支持和保障;感知觉康复课的重心转移在以认知发展为主的文化教育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客观认知自己的现状,努力学习,积极训练,以良好的心态,扎扎实实度过学校生活的每一天。
高年级(7~9年级)社会化准备阶段。此阶段的教育围绕更好适应毕业后的生活开展。经过前两个阶段教育与训练,CP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个体稳定的发展优势,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以个体差异性为依据,以“个体优势发展”为重心,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的学生可能以作业康复课和社会技能课为主,使其获得更为广泛的生存技能,为将来日常生活的完全自理或部分自理做准备;有的以职业康复课为主,学的一技之长,将来能融入社会,从事一定社会工作,为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化做准备;有的接受文化、艺术或职业技能教育,为接受更高级的教育做准备。
这里的“优势”仅指个体内各能力中相对发展较好,有较大发展潜能的能力,而非个体间各能力的比较。确定个体的优势发展实际上是规划CP学生的今后发展方向,事关重大,因为这一方向很可能是该生终身发展方向,故须经学校多元评估小组的综合评定,并须征得监护人认可。
3.教育与训练
为了使其缺陷得到尽可能多的补偿,训练谋求更高的效率,获得最大限度发展,教育与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面广、强度大,需要在日常的康复教育活动中尽可能多的将运动、认知、语言、社会技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整合在一起,让CP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整合的形式有:科间整合、课内整合和家校整合和全员育人。教育训练中注意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确保训练内容由易到难递进深入,每个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接受教育;针对每一个训练项目灵活使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累加式、一对一式、序列式、同伴合作式等;采取多元评估体系对康复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督导。
三.产生的结果
我校康复教育得到较好发展,取得一些值得总结成果。
1.CP儿快速适应学校生活,主动自信参与一切康复教育活动。
2.一定程度改善了CP儿的运动功能,减轻残疾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加了CP儿童坐位和站立位的平衡能力,身体姿势的调控和行走能力。
3.获得多种日常生活技能,提高CP儿生活自理能力。
4.有效促进CP儿的感知、言语、沟通与交流等基础能力的发展。
5.学校构建了以康复教育为主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成立了以康复教育课程为核心的教研组,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编写了部分教材,尝试构建相应的多元评估体系。
6.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康复教育技能水平,一批教师走上专业致能师发展道路。
7.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学校与残联、医院、民政、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
8.家校联系加强,监护人教育训练技能得到有效培训和提高。
总之,CP学生的特殊需要是多方面的,学校要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做适应性改革,我校的改革尚在试验阶段,需要研究的课题非常多,愿与同行交流。
(作者单位:上海市闸北区启慧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