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2004年的《上海特教》
发布日期:2019-02-07   作者:特教研究所   

·热情鼓励  积极支持·

05115下午,上海市特殊教育研究所在第四聋校会议室召开了2004年工作总结会。应邀出席会议的有上海市教委科技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市教委基教处、华师大特教系、卢湾区教育局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与会者对特教研究所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了充分的肯定,并给予《上海特教》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建议。下面是按发言的先后顺序排列:

 

林德芳(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卢湾区教育局能够办特教研究所令我们钦佩。《上海特教》杂志办得很好,从中可以看到特教的现状、研究的水平以及特教专家的一些看法。大家要把杂志和网站办好,扩大影响,我们会尽力给你们提供支持。我们也想借助《上海特教》杂志和“上海特教在线”网站,进一步本市推进特教的课程改革,政府有关的特教文本也可通过杂志和网站来解读。

 

苏忱(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

今天的汇报会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我心目中,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最有发展潜力的的部分,特教研究所可以成为上海的一个品牌。作为研究的基地——特教研究所要从研究和杂志两个方面进行规划:研究的触角要突出重点,总结成熟的经验,出版一些专著;杂志是一个载体,她为研究所服务,为研究所打品牌。从2004年四期试刊来看,杂志的质量上升很快,让人赏心悦目。研究所要保证杂志的质量,几年以后,一定能在全国产生影响。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发行范围,在全国进行征订,扩大稿源范围,提高稿件质量。目前申请刊号暂时有困难,但《上海特教》是上海唯一的特教刊物,市教委有关处室领导要一起为申请刊号出力。研究所可以从每年四期杂志中挑选一些精品的、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办一期增刊。

 

王伟民(卢湾区教育局局长)

特教研究所成立一年来很不容易,开局很好,“办刊、建网、科研”三项工作非常切合实际。办好特教研究所是发展特教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市教委领导对卢湾区办特教所很重视。现在特教研究所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怎样才能把它继续办好?我讲四点:第一,特教研究所要成为学术研究的平台,成为上海特殊教育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学术研究所;第二,特教研究所要成为信息沟通的桥梁;第三,特教研究所要成为上海特殊教育对外宣传的窗口。通过杂志和网站,让社会各界了解特殊教育,关注特殊人群;第四,研究所还可以成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基地。要办好杂志,关键问题是经费、人才、刊号。一方面,卢湾区教育局对研究所的办所经费可以保证,并酌量追加,人才规模由小到大,人员安排要有不同层次。另一方面,研究所也要逐步扩大影响,尽量收回办刊成本,做大做好。我们会全力支持特教研究所的!

 

何幼华(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

卢湾区教育局为上海市的特殊教育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特教研究所使特殊教育研究工作从“散“走向“合”,节约了资源。大家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展示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同时,我们要抓住特奥会这个契机,把特教工作做好。《上海特教》不仅涉及到视障、听障、智障三类儿童,还应该增加一些随班就读的研究和国外特教发展的信息。我们全市的特教工作者都很支持特教研究所的工作,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所,基教处也会在经费上给予一些支持。我相信,在各级领导和华师大教授的关心下,《上海特教》一定会越办越好。

 

陈东珍(市教委基教处调研员)

感谢卢湾区教育局领导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特教研究所工作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特教研究所老师的辛勤工作。为了特教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我建议把特教研究所办成实体,与康复指导中心相结合,体现研究、指导、培训一体化。这样既有利于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上海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方俊明(华师大学特学院院长)

今天很高兴来这里学习。上海特殊教育的发展,除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还离不开特教第一线老师们的忘我付出,他们有着很大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如果特教研究所在业务、研究方面需要我们学院的帮助,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提供帮助的。研究所在研究对象上,视障、听障、智障是不能少的,工读教育和资优教育也应该有所涉及,不能留下空白。

 

汪海萍(华师大学特学院党委书记)

研究所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让人钦佩。研究所虽小,却办了大事。卢湾区的特教基础好,领导重视,这是特教所发展的很好契机。但研究所要继续发展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研究所的体制不顺;二是杂志不能始终只是内刊。建议特教所根据实际情况召开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专题研讨会,既可以扩大影响,也可以提高稿件质量。

 

张福娟(华师大学特教系主任)

从研究所一建立,我们就很关注她的发展,特别是《上海特教》杂志,我感到一期比一期办得好;研究所在开展科研方面态度非常认真。研究的课题非常有意义,贴近特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建议:研究所以后可召开一些上海市乃至全国性的研讨会,提升科研水平,保证研究所和杂志的高质量。还可以开辟域外信息栏目,介绍国外的研究热点,最新信息等。

(本刊编辑部根据录音整理)

 

 

·语重心长的嘱咐·

2005114在上海特教研究所召开了部分特教老专家座谈会,各位老专家对一年来特教研究所的工作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并对研究所进一步的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银春铭(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特教部原主任、特级教师)

《上海特教》一期比一期办的好。研究所的老师工作量很大,做这些事情至少要十个人的编制,而这里只有三位老师,工作量可想而知。办这样的杂志是大家的心愿,但是也存在很多困难,特教所做出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为上海特教做了件实事。

 

季佩玉(上海市第四聋校老校长、特级教师)

研究所的工作着重考虑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特教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海特教》受到了家长的赞扬,要把赞扬声转化成为指导家长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行动,如建立家长信箱,和家长交流教育、教学的方法、经验。《上海特教》要为一线的教师、为家长服务。研究所的主旋律是使刊物成为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良师益友。始终抓住办刊宗旨,经常进行反思,多与基础学校沟通。研究所使虚事实做,要做大做好很不容易。

(本刊编辑部整理)

 

 

·为《上海特教》喝彩·

0511213日两天上海市特教学校的校长、各区教研员及有关单位代表汇聚在第四聋校会议室,对特教研究所一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上海特教》的发展喝彩;对“上海特教在线”网站充满了期待……

 

沈幼生(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校长):

《上海特教》从第一期到第四期,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刚出第一期的时候,我曾为《上海特教》较好,今天我要为《上海特教》喝彩。建议《上海特教》要面向家长,面向上海,辐射全国。

 

王联心(市教研室特教教研员):

特教研究所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很不容易。2005年市规划课题很有价值,适应行为的评价是基层学校非常需要的。《上海特教》这本刊物越办越好,研究型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从内容到栏目都有很大的提高。

 

邱轶(徐汇区教研员)、陈建军(青浦区教研员)、潘静(闵行区教研员):

特教研究所成立后创办了特教的刊物、网站、并开展课题研究。特教研究所为本市特教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打造了一个创上海特教品牌的平台。希望特教研究所把上海特教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广出去。我们会为她多提供稿源,多写好文章,配合特教研究所办好《上海特教》。

 

夏峰(长宁初级职业学校校长):

希望杂志能多组织一些学校的专栏或者特刊,给基层学校更多的展示机会。希望“上海特教在线”能与各个学校的网站链接,让更多的人能够浏览网页。

 

袁进兴(上海市盲校校长):

一年来特教研究所的工作很了不起,下一步要确定栏目,形成特色。杂志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各方关心,各部门都要大力支持,一起把杂志办好。

 

于素红(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特教部主任):

《上海特教》用专题的形式反映各区县特殊教育发展的情况,这是很有特色的。希望《上海特教》设计好专题型的研究,选择固定栏目,也可以根据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向专家约稿。

 

张爱芬(闵行启智学校校长)、陆振权(浦东新区教研员):

《上海特教》刊物对上海的特教研究有向外辐射的作用。《上海特教》越出越好,越办越规范。建议:在刊物上开设“中国手语”的教学专栏,让更多的人学习手语。

 

李冠华(徐汇董李凤美康健学校校长)、施凤(静安南阳学校校长)、何肖美(普陀甘霖初职校校长):

特教研究所为上海特殊教育做了一件功不可没的事情。杂志和网站这两个平台为基层学校的发展规划起到了指导作用。《上海特教》是我们自己的舞台,这本杂志务实,贴近教师,传递信息快,可看性强,定位准。老师们期待着每一期杂志的出版。

 

王秀娟(普陀启星学校校长)、葛小艺(杨浦扬帆学校校长):

卢湾区教育局全力支持特教研究所,为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发展作了一件实事。《上海特教》的老师们工作执着,每篇稿件她们都要斟字酌句,反复修改,文章质量较高。希望《上海特教》增加国外的特殊教育方面的信息;对各个学校的校本教材进行介绍,让学校之间可以互相借鉴。

 

沈静芬(黄浦晨光学校校长)、胡银林(青浦初职校长):

《上海特教》从第一期到第四期,杂志越办越好。特殊教育要得到发展,离不开领导的关爱和重视,为每个区办专题的做法很好,提高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领导也会更加重视。

 

朱银珍(长宁辅读学校校长)、张洁华(宝山辅读学校)、沈熙民(青浦聋哑辅读学校校长):

《上海特教》已成为学校老师最爱看的刊物‘我们能从杂志中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更好地了解各个兄弟学校的情况。办网站的想法很好,让我们特教的信息交流更加迅捷,也增强了互动性。建议:(1)一年办几期学校的特刊,可由学校自己负责组稿,研究所审稿,以满足广大教师成果展示的需要;(2)期刊可以发行电子版,便老师使用;(3)希望以后《上海特教》在全国公开发行,扩大影响。

 

姚平(浦东陆家嘴辅读学校校长)、应惠山(黄浦曙光学校校长)、李宝恩(奉贤辅读学校校长):

非常感谢研究所老师为我们办了一本好杂志,为全市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展示的平台。《上海特教》贴近老师生活实际,介绍了很多身边的老师,身边的事,看起来特别亲切。希望研究所的老师们再接再厉,给予基层学校更多的指导。祝愿《上海特教》更快、更高、更好。

 

尹岚(闸北启慧校长)、康宏达(松江辅读学校校长):

《上海特教》让我们学到很多兄弟学校的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把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展示。衷心希望《上海特教》越办越好。

(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