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盲校的课程改革
发布日期:2019-02-07   作者:特教研究所   

袁进兴

 

盲人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群体。失明使他们失去了通过视觉获取大量信息的渠道,造成了在认识世界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一系列学习障碍。如何在中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教育,确立怎样的教育目标,开设怎样的课程,选择和安排怎样的教育内容等,一直是盲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对盲校的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认识。

一、盲校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盲教育的发展

上海盲校包含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全国学制最长,盲教育门类最为齐全的盲人学校。学校有盲、低视力、多重残疾三类学生。由于学生个体间、个体内的差异很大,因此需要有不同的课程标准。

然而目前,我国的盲教育只有1993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没有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随着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我校的盲教育不断完善。1992年开设推拿中专,1993年进行多重残疾教育,1995年恢复二年制学前教育,1998年开办普通(综合)高中,2000年拓展职业教育,开办钢琴调律维修班,2001年开办初中职业教育。要确保教育质量,就要解决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材问题。在新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发动教师,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地在各学段进行课程改革,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努力走出上海盲教育的新路。

二、盲校课程改革要有明确的的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按需施教

盲校的课程改革,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根据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以普通教育课程标准为基础,针对残疾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和需要,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视障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2、反复实践、逐步完善

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订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反复实践和总结。在制订盲高中的课程标准时,我们借鉴普高的课程标准,在市、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形成了初稿,进行三年的实践,然后进行中期小结,修改成第二稿。经过第一届毕业生升学的检验,第四年进行总结,形成试行稿。对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我们也几易其稿。1992年开办职业中专时学制是四年,随着盲人高中的开办和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2003年我们将学制从四年改为三年,教学要求也作适当调整。在多重残疾学生的教育(主要是视力残疾兼有智力残疾)方面,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教育困难的增加,教学差异越发明显,我们就将启智教育分成多重残疾程度较严重和多重残疾程度一般的两个层次,确定两种培养目标,选择两种教育内容。

3、理论指导、专题研究

课程改革要有教育理论指导。在进行盲高中的课程设计研究时,我们以全纳教育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为背景,以哲学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为指导。我们既考虑盲高中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的共性,又兼顾盲高中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既参照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又体现盲高中课程标准的特色。在制定学前教育课程时,我们根据个体社会化、多元智能、特殊教育缺陷补偿、普通学前教育理论的有关观点及上海盲校学前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学校将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发动教师进行研究。1993年,在全国率先进行多重残疾学生教育时,我们就进行“兼有智力障碍的视力残疾学生低年级阶段教育和康复的研究”。 1996年,恢复学前教育两年制后,我们进行了“促进视力残疾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研究”。 1998年,开设高中后,我们就进行“盲人高中课程设计研究”。

三、盲校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1、目标定位符合适切性。

在课程设计中,目标的确定是首位。课程目标能否真正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方向,能否在整个课程活动中起到核心指导作用,取决于课程目标本身的适切性、科学性。根据残疾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要求,我们分别制定了盲人高中的课程目标、推拿中专的课程目标、初中职业按摩班的课程目标、多重残疾教育课程目标。

2、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

构建合理的课程框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高中教育课程结构是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在进行一般文化课教育的同时,渗透二期课改的思想和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升入高一等学校学习的需要。

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有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两个板块。普通文化课程,既有基础性知识课程,又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还增加了社会交往心理课,以解决学生与人交往的障碍,提高就业中的社会适应能力。

多重残疾教育有学科类、活动类及技能类三个板块。学科类课程有实用语、算术知识,体育、音乐;活动类课程主要是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和功能性的训练活动、校内外活动;技能类课程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是初级劳动实践和居家生活训练,较高层次的是初级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是足底按摩,对一些能力尚可的学生教一些简单的生理卫生和人体形态结构知识,让他们掌握一点基本的足底按摩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有四个主要内容。为了达到提高视残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学校把提高他们的感知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熟悉环境能力、处理伙伴关系能力作为促进视残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要领域,形成这四方面的课程板块。

3、内容选择注意基础性、实用性。

在选择高中教育课程内容时,既注意保证学生掌握高中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避免盲人学生某些知识的缺陷,又注意发挥盲人学生的优势智能。文科内容基本不动,理科内容有所调整:如数学学科中,适当减少和降低“空间形式”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符号变换难度。

在选择多重残疾教育的课程内容时,依据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挖掘校园、社会、家庭可利用和可训练的资源,设计职业训练项目,促进训练的有效性、学生训练的主动性。目前职业训练的项目有足底保健按摩、经营小商店、餐厅及宿舍清洁卫生、盲文书籍装订等。

在选择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时,为提高盲童感知觉、生活自理、熟悉环境、处理伙伴关系四方面的能力,我们制订18项教育训练内容,55个训练要点,并把55个训练要点分解到四个学期中去,使训练有序进行 。

4、教育方法体现多样性。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既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又充分运用基本而有效的视觉缺陷补偿手段,注意调动学生的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还重视挖掘和利用盲生的优势智能如听力和音乐智能。

在教学方式上,注意集体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外出参观、活动、见习、实习相结合。我们在校内推行随班就读,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制订个别化教学训练计划,强调针对差异,按需施教,让学生学有所得。

四、制定盲校课程标准的具体做法

对不同学段的课程改革,采取不同的做法。

1、调整普通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为适应学生进入大学随班就读的需要,尽可能缩小与普通学校的差距,盲校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制订盲人高中课程标准时,我们以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进行调整和修改,以保证教育的水准,。

2、总结和完善盲教育的经验。

盲校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是汲取上海盲校几十年的学前教育的经验,并根据新的要求制订的。推拿中专班和初中按摩班的课程标准,也融入了学校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的盲人职业教育有价值的成果。

3、根据新的思想和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

我校的多重残疾儿童教育开创全国之先河,其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及训练方式,我们吸收国内外新的观念来拟定。钢琴调律维修专业形成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训练方法,也是开拓性研究的产物。

五、盲校课程改革的成果及其意义

1、制订了一批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学内容。

我们制定了盲高中课程标准,推拿职业中专和初中职业按摩教育课程计划,盲校手工学科课程标准(试行稿)等。我们选编了钢琴调律维修的基本教材,确定了多重残疾教育与学前教育的一些基本训练和主题教育课等内容。

2、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2002年来已有16名高中生进入上海普通大学,几位学生进入全国其他特殊高等教育学府。一批批推拿职业中专生,成为较全面和系统掌握推拿技能的上海盲人推拿骨干,有的进入医疗机构,有的自己开业,有的边工作边继续学习。钢琴调律维修班的学生,有的进入钢琴厂,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受到企业的欢迎;有的在市残联的帮助下,靠学到的知识创业,受到社会的关注。

3、帮助一批困难学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初等职业教育与多重残疾教育。使一批过去抬不起头的困难学生,从不断的失败者成为获得成功喜悦的欢乐者,有了一技之长。残疾程度重的学生,原来是家庭的包袱,经过康复训练,也成为有用的人。

4、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

课程改革使我们体会到特殊教育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思想,强化了课程改革意识,提高了研究的积极性和水平,校领导与教师在工作实践和研究中成长。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

 

我们的研究和改革是初步的,很不成熟,很不完善。如何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怎样缩小盲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距,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教育部正在组织全国盲校课程标准的制订。如何处理盲校课程标准全国统一性与地方差异性关系,如何建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也值得思考。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求,以造福视障学生。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