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兼顾 按需供教
发布日期:2019-02-07   作者:特教研究所   

陆振华

 

早在五十年代,国家教育部在四所聋哑学校进行了“口语教学”实验,并总结了经验,制定了方案,不久便在全国聋哑学校作了推广,至今将近50年了。“以口语教学为主导”成为中国聋教育教学语言的主流。

近年来,各地对“双语教学”开展了研究,并推广应用,推动了聋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推广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双语教学”的作用,误以为,现在提倡“双语教学”了,“口语教学”方案应当停止实行。他们把“口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对立起来了。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或新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前人的成果不应全盘否定。此前,一些聋教育工作者在推行口语教学时不赞成聋人手语进课程,以为聋人手语会影响口语的发展……。我认为,在语言教学中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教学方法,否定另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努力探究某种教育方法的性质特点,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金培元老师早在80年代就强调指出,聋教育必须“词为基础、句为关键、三语结合、写话为主。”前两年他所出版的《适斋文存》一书中又提到了“三种言语,两种文字”的“三语教学”思想。最近,戴目先生出版的《中国手语浅谈》一书中也指出,中国聋人手语“成为口语、书面语之后的第三种用手形表达的语言形式。”笔者认为,用何种方法对耳聋学生进行教学,则应当根据具体教育对象的听力损失情况、语言发展基础、家庭教育能力和智力发展潜能灵活地运用。笔者认为“三语兼顾,按需供教”才能为聋人提供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语言。

一、“口语教学”须予兼顾

50年代所推行的口语教学,在当时教育技术比较落后、缺乏现代听力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尚有比较显著的成效,这是难能可贵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大功率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问世,给有听力障碍者和耳聋儿童的语言康复带来了福音。80年代开始的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发展迅速,每年有20%左右的聋儿实现了听力康复,这对为聋教育的口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个新生聋儿的父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医院诊断治疗,第二件事就是验配助听器,并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期望聋孩子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开口说话。在这个年龄阶段,口语教学成了聋儿家长的心愿,他们盼望着有一天自己的聋孩子会说话。各地聋儿康复机构和聋校的学前教育都承担了这一任务。口语教学在聋儿学前教育期起了主导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达到三级以上康复的聋儿,多数回归了社会主流,在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继续接受着普校教师的口语教学。另有部分康复聋儿则在聋校普通班或象上海启音学校一样的“强化口语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接受着口语教学。

聋校新招收的有一定残余听力的聋儿,绝大部分家长都迫切要求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家长的要求不仅合情,而且合理,聋人学校对其提供必要的口语教学服务,努力提高口语教学的质量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不少聋校教师感到,口语基础好的学生,他们的语言、文化水平也往往能较快提高,而且口语能力越来越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另外,口语水平好的聋人,他们在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中范围更广,其意义之大,可想而知。当然在聋校的口语教学中,不可排除聋人手语。借助手语,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学习口语的困难。

二、“手语运用”须予兼顾

聋人手语是聋人中使用频率最高、交流最方便的语言,而且手语在使用上不受时间限制,有人称它为“聋人的第一语言”,因此聋校应该重视并积极推广。目前教学中使用的手语,部分是中国手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使用的地方手语和自然手语,非但校与校之间不尽相同,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班级所使用的手语也不同,处于“混乱状态”。因而手语应当努力走向规范和统一,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聋人教学和聋人交流,并使之进一步发挥主流地位的作用。而且我们聋校的所有人员也都要努力学会规范、统一的聋人手语,以利于校内沟通;同时也要鼓励聋生家长学好这种手语,这样既利于家庭沟通,也利于家校配合,使聋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更加丰富。

笔者认为当聋校老师不妨自己先“当”一下“小哑巴”,亲身体验一下聋人在无声世界的生活,也许会感觉到手语在聋教育中的重要。

此外,手语在沟通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乍一看聋生打的手语十分流利,但是一推敲往往发现毛病百出。聋人不象健听人一样,怎样说就怎样打手语。例如他们常常把“吃饭”打成“饭吃”等等。这种现象在聋校中、低年级尤其普遍。这种“语言不通顺、词语颠倒的毛病”也是广大聋教育工作所遇到的非常棘手的问题。笔者以为,强化口语训练,不失为一剂引导聋生医疗其顽症的良药。

三、“书面语训练”须予兼顾

不论是“口语教学”,还是“双语教学”,都必须落实到书面语言上。聋人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继续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时大多使用的是书面语言,忽略“书面语言”,不利于聋人融入社会。

戴目、宋鹏程两位聋人教育专家所编著的《梦圆忆当年》一书中,介绍了解放前我国不少聋人教师以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经验。聋人中许多杰出人才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培养出来的。

目前聋教育的质量情况仍不容乐欢,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对学生书面语的教学。笔者以为,除了课堂教学须予重视之外,课外阅读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书籍是“书面语”的载体。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聋生如勤于读书,勤于写作,必有助其书面语言的迅速提高。如果书面语抓得不坚实,光学会手语那也只能局限于聋人圈内的交流。只有具备良好的书面语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其交流的范围,实践其人生的价值。

总之,将手语、口语和书面语这三种语言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做到“三语兼顾,按需供教”,这是聋教育改革的势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认真探究并把握聋生语言发展规律,积极开发聋生学习语言的潜能,合理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一个新的聋教育图景,必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单位: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