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智障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案例一则
马新芳
案例背景
四(2)班是一个中重度班,其中八个学生智商处于中度水平,有一定的模仿操作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及所接受的信息;四个学生智商处于重度水平,基本没有动手能力,且惰性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弱。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去理发》,选自校本课程实践课第八册,目的在于学习怎样去理发与人交流的简单技巧,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学习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以便更好地自理自立。
《去理发》分六教时,这是第1~3教时,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关理发的情景,并编写了几句简单的会话让他们模拟去理发的情景。
教学实践
课中我先与助教进行情景演示,再把关键语句板书出来,逐句教学生朗读模仿,在交待情景表演的要求之后,我让他们自己找个同伴表演一下情景内容,为外出实践作铺垫。
刚开始的几轮,学生按着原先设计的对话进行:
A(理发者):**,我要理发。
B(理发师):好,你要什么样的?
A:简单点,漂亮点。
B:行,先洗头吧。
……
A:多少钱?
B:三块。
A:谢谢,再见。
B:再见,下次再来。
阶段点评之后,接下来是小非和小青的合作。
小非(理发者):老板,我要理发。
小青(理发师):好,小伙子,理什么样的?
小非:帮我剃个小平头。
小青:好,包你满意。
……
小非:这里长了点,再修一下。
小青:可以。
小非:多少钱?
小青:五元。
小非:太贵了,三元吧。
小青:诶?怎么给我假币?
小非:你看清楚啊,是真的。
……
助教和我都禁不住笑出声来,好精彩的对话!既不游离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又添加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学到的内容,自然而贴切,调皮又诙谐。好可爱的学生!其他学生看了他们的表演,兴趣也被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头脑好象都开了窍,开始私下交流起平时遇到的相关情景,连那四个平时不太愿意参与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了,课堂气氛被推向了高潮。
教育反思
今天的实践课,孩子们教育了我,让我深切领悟了那句早就耳熟能详的谚语:嚼过的馍不香!
孩子没长牙时,传统的哺育方法是:嚼细了喂养。假如你已人过中年,想必对这种喂养孩子的方法不会很陌生。因为我们曾这样长大,也曾这样养育过自己的孩子。我们逐渐知道那是不卫生也不科学的,所以就慢慢地摒弃了。
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把要传授的知识细细咀嚼了再一口一口“喂”给学生。因为我们觉得这是最无私的爱,这样做会使孩子们学得更多更扎实。
来到特教这块领地,感觉智残的孩子与无牙的婴儿很相似,看他们的眼神也就多了几分怜悯,于是很自然地想把“食物”嚼得细点再细点,怕卡着他们、噎着他们。很少考虑他们也有一二颗“乳牙”,也能咀嚼少许,不曾轻易让他们体验咀嚼的乐趣,所以他们也很难感受食物本身所特有的滋味。其实,这些孩子也有“牙齿”啊,他们也可以自己咀嚼,只要给以合适的“馍”。
由此我想到,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号上,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尤其是特教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因为学生观是我们必须构建的教育对象观,是教师之所以能够调动学生主体性、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行为的前提。现实中发展着的学生永远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他们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并存在潜能,智障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也是教育活动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一半。认识到这一些,才会有一个抛弃浮躁、远离功利、健康科学的学生观,才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发现并挖掘他们身上巨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从他们身上那些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的行为中找到亮点并看到明天的成功。
(作者单位:上海市南汇区致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