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目(中国聋人协会主席、上海聋青技校名誉校长)
最近,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文明办的支持下,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提出把中国手语作为无障碍设施的一个项目向社会推广,动员社会各界学手语、用手语,为语言听力残疾者平等参与社会增进沟通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不仅是语言听力残疾者的福音,而且也是对中国手语通用化、社会化的有力支持,意义很大。
中国手语是聋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语言工具,也是聋人的交际工具,更是汉语的又一种言语表达形式,是近世纪发展起来的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中国手语的手形可以构成汉语拼音字母,按汉语音序拼打成字词句子,人称手指语。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表达汉语的字义词意,人称为手势语。手指语与手势语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有表达语言文字的功能,可以认为手语是口语、书面语之后的第三种语言。
学好中国手语并不困难,能学好1000----1500个表达汉语日常用字(词)的手势动作就可以自己组成手语句子(不用或少用虚词)就可以与聋人沟通。手语与口语一样,句子组织比较宽松。手语不是书面语,不需要严谨的文法结构,但手语的手势表达什么字(词)或事物必须清楚使人看得明白,因为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手势(不论是形象化的手势语还是用汉语手指字母拼的手指语)不清楚,沟通效果就差了。用手势表述的手语,除手势清楚以外,还需要面部表情自然,又要有感情色彩,切忌一脸呆板。没有感情的手语是不受欢迎的手语。人们都知道说话需要咬字清楚才能使人听得懂。口才好的人,说话不仅能够抑扬顿挫,而且还富有感情,使听者明白、悦耳、动心。手语打得好的聋人,何尝不能做到“于无声处胜有声”使人捧腹大笑或伤心落泪呢。
学习中国手语可以象学习英语300句那样,从一句一句学起。也可以象旧时儿童学“方块字”一样,一个字一个词学起,还可以两者结合起来学,学了一些常用字(词)手势,就可以组句练习。这几种学习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只要认真学,坚持下去,必有收获。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可以找个聋人来沟通(有聋儿的家长,宜多与子女沟通),时间一长,手语也就熟能生巧,打得自然。
笔者行文到此,需要向热心学习中国手语的各界人士、志愿者表示敬意。因为他们学习中国手语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一种语言(无论是汉语的第三种表达形式还是独立于汉语以外的自成一体的特殊语言),而是为了帮助听力、语言残疾者解决社会沟通的困难,为这一群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因而可以认为:学习中国手语,帮助聋人减少或解除社会沟通不便和困苦,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这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可贵的奉献,而助人为乐的道德行为是理应受到人们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