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红珍
我们学校招收的是一群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人水平或在智力发展上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很多智障学生在情绪上明显存在过度紧张、压抑或者消极沮丧、喜笑失度的情况;也有不少智障学生由于交际范围狭窄,缺乏与人沟通的机会,因此常常对人怀有敌意;由于他们常常在生活或者学业中无法完成一些事情,而与挫折相伴,适应社会环境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常常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表现出行为畏缩、压抑、自卑等,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也相应地变得孤僻。作为辅读学校应加强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本文试图以此为主题,谈一谈辅读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1、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较好的一种手段,可以直接对相关内容进行课程式的讲解,但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形式与内容选择必须符合智障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特点。在辅读学校,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智障学生明显表现出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在一至六年级(低、中年段)开设了活动课,其中有部分活动课的课时讲授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容;而在七至九年级(高年段)开设了每周1节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课程内容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了调整。其遵循的原则是,老师设计、组织的活动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在群体或个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够体验成功、激发自信。
例如,对高年级的智障学生来说,自卑、缺乏自信心是他们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因此,到了七年级,教师就有目的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安排了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的内容。《我会》一课,希望通过具体的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能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是看图说话,用多媒体出示他们劳动的照片,要求学生大声说出:“我会XX。”调动自信的情绪;第二环节是劳动技能比赛,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人人参与,人人感受成功,体会自信的情感;第三环节是折纸展示,强化自信的情感,形式是先通过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参观”《纸艺展览》、然后进行折纸比赛、展示;第四环节是激发自信、调动学生表现的激情,展示才能。
活动中四环节环环紧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体验和感知我能行,从而达到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理的活动目的。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智障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但是由于智力水平的限制他们非常容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因而产生心理困扰。另外,由于记忆能力的限制,他们很容易遗忘教师所教的内容,需要教师提供多次复习、练习的机会,因此,仅仅依靠有限的每周1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不够的。我们倡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而要做到学科渗透,教师就必须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学科教师提出了两项要求,一是教师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各科教材中所蕴含的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这些素材包括融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自强不息的事例与精神;敢于竞争的意识;不怕困难的行为等;二是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境。这些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行为规则、善于交往、做诚实受信的人。
3、在各类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活动式的教学是比较符合他们认知、学习特点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各类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利用十分钟队会、班会、春秋游、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等各类活动积极培养智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激发他们的自信、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如:学生们通过在十分钟队会、主题活动中排练和表演朗诵、小品、歌曲、舞蹈等节目,不仅达到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艺术、学习交往的目的,同时还可以矫正他们的语言缺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所生活的城市和社区,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助于减少智障学生因缺乏与正常人交往所产生的害怕、恐惧心理。如“学习乘轻轨”的社会实践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乘轻轨方式是文明的、有礼貌的;与周边的普通中小学开展普特融合活动也是很好地让智障学生融入社会的一个方式。通过与普通班级结对子,与普通学生结对子,并一起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智障学生了解同龄伙伴的生活、学习情况,拉近他们与健全人的心理距离,提高他们与健全人交往的能力,从而减少他们的恐惧,唤醒他们的自信心。
4、在个别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需要个别化的心理辅导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在普通中小学,智力正常的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会求助于他人、老师,而在辅读学校的学生通常会采取一些非常直接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攻击性行为、发脾气、破坏东西等等,这不仅会伤害到他人,同时也会伤害到他们自己。因此作为特教教师需要处处做有心人,关心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每位学生的言语行为,及时发现学生的身心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5、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是智障学生避风的港湾,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智障学生最终能否自信地融入社会,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家庭教育若能够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学习的效果是最大的。因此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做到家校紧密结合。在这一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途径:首先是通过开展以亲子融合为主的家庭教育主题活动,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成长有信心。比如让家长和孩子同唱一首歌,同玩一个游戏,同学一项劳动技能,同进行一项体育锻炼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家长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其次是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6、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智障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
为学生创设参与社会的机会,能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熟悉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更好地为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成人做好准备。因此,当社区组织各项文娱、体育活动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而且与健全学生一起同台竞技更能激励学生发扬勇敢尝试、争取胜利的精神。
虽然智障学生在认知技能上存在很多限制,但是他们对美的需求与体验也同正常人一样。因此学校请普陀区青少年中心的资深教师以及校内有艺术特长的教师,为学生开设各种艺术训练课,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市、区乃至全国级的各项艺术比赛;积极组织智障学生参加区、市乃至国家一级的有影响的大型社会活动,比如特奥运动会、接待外国嘉宾等,这些活动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锻炼才能。更重要的是,在各项活动中,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也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通过多渠道、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个性、行为等方面有了不少改善,从而为学生融入社会打下了基础。这些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具有自信的精神面貌。
智障学生经过教师的自信心教育与培养,变得活泼开朗、合群、说话和做事也有了一定的自信。
2、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
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和获奖让他们拥有了成功的体验,也使智障学生越来越自信。
3、挖掘展示了他们的表现才能
参加各类艺术表演活动比如2005年6月的亚太地区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比赛开幕式、市特奥会闭幕式的演出、海艺海剧院举办的《爱最美丽》音乐会等活动使智障学生的艺术才能被挖掘展示出来,也让他们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4、培养了初步的交往能力。
在一次次的对外开放、接待活动中,学生的交往能力不断提高,还会用简单的英语大胆地与外宾交流。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一定的实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体现特殊性,努力做好
“一个核心、两个性”。
1、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自信心为核心。
智障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萌发初步的审美情趣,成为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由此可见,智障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总目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障学生受智力影响在学习知识、生活技能中困难重重,容易自卑、失去信心,因此对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学生有了自信、在此基础上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
2、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也就是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都要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智障学生感知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的区分和整合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的思维直观具体,概括能力弱;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思维的调节功能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要充分运用启发的、互动的、参与的等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体验生活,以达到增强心理健康。
3、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巨性
智障学生情感体验单一,缺乏稳定性;情感反应不适度;情感的控制能力差。其情感活动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艰巨性,要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树立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维护学生自信的意识,其次是将维护智障学生的自信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几年来,我们对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收获,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深入研究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把智障学生培养成为能自信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而努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启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