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童的教育和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Richard C. Nowell

(李伟亚 译)

 

对聋童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他们和健听的孩子一样,只不过听不见而已。确实,聋童与健听孩子的相似点要多于他们的差异之处。但是即使如此,耳聋所造成的影响是广泛的,是全方位的。下面就耳聋对聋童发展的某些影响做一个简单回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哪些因素会造成聋童之间的差异,会对聋童的发展产生关键的影响。很显然,听力丧失出现的年龄和丧失的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听觉辅助装置开始使用的年龄以及装置的质量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聋童父母的听力状况在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聋童康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直接与聋童的语言和心理发展相关;如果父母也是聋人,他们的孩子往往会在学业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不同的干预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关于这些干预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将干预的类型和干预进行的年龄等这些变量分离出来是极为困难的。尽管有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学前项目和交流技能有着各不相同的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对有效早期干预组成成分进行探讨的研究为数极少。

以下两项原则我们必须谨记于心。第一,聋童与健听儿童的相似处远远多于他们的差异。会影响健听儿童发展的其他因素同样也会影响聋童的发展,如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质,父母养育的质量和风格等。第二,对一特定的群体,如聋童,进行的任何讨论,都不能帮助我们真正认识作为个体的聋童是什么样的。就像健听儿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一样,聋童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

语言发展。对于先天聋儿最显著的影响是无法听见他/她所处的社会中所运用的口语,因而影响其对语言的学习。即使聋童得到了诊断并安装了助听器,助听器的质量和精确度仍存在一定欠缺,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聋童要获得流利的口语技能和相关的阅读技能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但是,如果父母也是聋人,那么他们的孩子通常能很自然地发展手语技能,而且与健听儿童的口语发展相平行,通常都是在与健听儿童发展口语技能同样的阶段和年龄发展流畅性的手语。然而在美国,聋童的英语读写能力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般而言,一名中学毕业的聋生,他/她的阅读能力只能达到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因此,一方面聋人之间的阅读能力确实存在极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聋人都很难获得功能性的读写能力。1

认知发展。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大众的观点和常见的科学观点都认为,聋人的智力不如健听人群。虽然更早关于聋人智力的观点——认为聋人事实上存在智力落后——已经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认为聋人不能用抽象的方法进行思维,但其实这种低估聋人智力的情况几乎没有得到改观,而也正是这导致了对他们的教育所定的低目标。现代心理学家们熟悉聋人,也熟知评估他们的潜能的方法,他们的工作和努力使教育者们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开始意识到,聋童存在充分的潜能,只要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干预服务,他们的智力可以达到与健听者相当的水平。

然而听力的损失会对聋童的认知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发展模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聋童的感觉运动经验与健听儿童是差不多的。但是耳聋除了使儿童丧失了关于世界的听觉线索之外,还经常使他们错过了由成人的语言输入提供的丰富的感觉运动经验。众所周知,许多社会经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因此处于发展阶段的聋童错过了周围世界为他们提供的许多信息。2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聋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内部加工过程(如平衡)与健听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但是耳聋可能影响了他们所接受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恰当的早期干预和随后的教育可以帮助聋人补偿这些经验上的不足。近年来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聋生在中学毕业以后成功地完成了更高等的教育,并进入了社会的专业领域。

社会性心理的发展。社会性心理发展这一领域,从个性的发展到社会性行为到精神健康,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这些领域以聋人为对象进行的研究相当多,但是其中很多都受到了批评,因为进行这些研究的人是健听的人,运用的工具是标准化的评估工具,这些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偏差。本文没有足够的篇幅来穷尽耳聋在社会性心理的这些不同领域中的所有表现,但我仍想做一些简单的陈述。

聋孩子成长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但很快他们就被同化而进入了聋文化。他们的许多行为反映的是聋文化的准则,而不是健听者世界的准则。他们的适应问题很多都是为了试图平衡这两个世界而产生的。90%以上的聋童,他们的父母是健听的,不属于聋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成了这一群体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两种文化的冲突从根本上造成了聋童生活的内在不和谐,从而导致了他们身上不合适行为的产生。

面对父母的健听世界和自己身边逐渐出现的聋世界之间的冲突,聋孩子们怎么样调节这种自我认同的冲突,会对他们的自尊和独立等个性特征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些融入了聋文化的儿童通常对自己都比较认同,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强。而那些拒绝聋世界试图进入有声世界的聋童,内在的冲突常常更激烈,从而导致自我调节方面的困难。

精神健康相关文献中有一些最典型的适应困难的例子。在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聋人中神经病的出现率要高于健听的人群。聋人成长在健听者的世界会面临各种困难,这是事实,但是令我们惊讶的是仍有许多聋人在这两个世界之间适应得十分好。在精神病的相关文献中可以找到功能失调的最典型的例子,而在这里聋人中功能失调者的比例并不比健听人群高,这也支持了这一说法:精神病与遗传因素有强烈的相关。

我们在大部分聋人身上所看到的与我们在健听者身上所看到的没什么两样。他们发展,成长、结婚(虽然只有一部分人,结婚的比率较健听者小,而且通常[80%]结婚的对象也是聋人),生子(有时候是健听的孩子,有时候是聋孩子),自立,积极地参加社会生活,当然通常他们交往的对象都是聋人,参加的也基本都是聋人的组织、教堂和俱乐部。居住在城市的聋人进行这种社会活动的机会更多,居住在郊区的聋人则常常不得不长途跋涉去看望他们的聋人朋友,参加聋人文化活动。所以大多数聋人虽然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但却不被我们所关注,他们生活在亚文化中,对我们健听人而言就像生活在另一个国度。但是那个国度是有生机的,是他们所赖以生存的。

耳聋这一因素会从许多方面对发展中的个体产生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概括出耳聋对所有儿童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从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心理发展这些领域找到一些耳聋的影响模式。总的一句话,聋童与健听儿童的相同点多与差异之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耳聋对于一个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成人确实有着极大的影响。

 

1.然而应该注意到,大部分成年聋人对于聋文化中的手语运用得极为流利,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困难。

2.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聋童因为有聋人父母而占有的优势,他们的父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的手语环境,告诉他们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注:200467-8日,以华西医科大学中国听力项目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本文是在回顾这两天的内容的基础上作成的。)

 

(译者系特教研究所志愿者:华师大特教系博士生)

(本文摘自中国听力和言语康复科学)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