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沈晓明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担任上海市教委主任后参加的第一个全市性会议是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转眼间,2006年的日历翻过了最后一页。9个月的教委主任生涯,我走得如履薄冰,却又信心百倍。我始终坚信,任何一项事业的推进,越接近核心,越显现难度;但面对难题,越勇往直前,越能迎刃而解。因为我知道,在我身后有一股温暖而强大的支持力量——那就是长期以来默默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祖国未来成长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值此新年之际,我谨代表上海市教委,向每一位为上海教育的美好明天作出贡献的人们道一声“辛苦了”,并向你们致以最真诚的新春祝贺!
2006,上海教育发展的方向明确。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中央多年来坚持的方针。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又反复强调这一点,体现了党中央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在这一年中,上海教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关于推进新郊区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上海新农村教育发展勾画了新蓝图。我们提出,未来五年内,上海将实现农村生均优质教育资源、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生均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及设施、中小学教师高级职务、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与教师干部的配比、中小学教师人均年收入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的基本持平。这意味着上海将下决心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最短板”,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充分体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6,上海教育发展的步履坚定。
我们历经半年、六易其稿,制定并推出了《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明确未来五年上海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区域均衡发展、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适应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纲要》的引领下,我们搭建并逐渐形成了以“名校长名师工程”为纽带的师资培养的“生态池塘”。在这个“池塘”中,校长、教师围绕着二期课改开展各种有益的教学交流与探索,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起服务意识。
回眸过去的一年,我们用扎实的探索践行着“素质教育”理念,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关注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发展性评价;我们推出《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孩子拥有快乐、健康、智慧的童年;我们坚持以“小步走,不停步”的原则,进一步推动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继2005年上海三所民办高校的首次自主招生改革收到良好效果之后,2006年,上海又加大了自主招生的力度,民办高校从三所增加到六所,为更多的普通学生创造了“立交桥”升学的机会;复旦、上海交大两所著名高校率先进行“破冰”尝试,建立更多元、更合理、更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学校培养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打破了长期以来“一考定终身”的桎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创造了条件。
2006,上海教育发展包容并蓄。
我们跨出校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我们走出城市,走进云南、走进新疆、走进西藏,走入长三角流域,使上海教育在融入全国、服务全国的同时得到了“他山之石”。我们张开臂膀,诚邀世界各国的专家走进上海: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海教育论坛,在一次次平等对话和互访交流中,上海吸纳并借鉴着“世界经验”,也让世界关注并分享着“上海成就”。
2006,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和等待破解的命题——
比如,学生体质状况呈现下降的趋势,作为儿科医生的我,心急如焚。如何扭转“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
”的不正确教育思想是上海教育当务之急要破解的命题。
再比如,教师流动怎样才能更合理?打破优秀教师学校所有是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这将涉及人事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如何走好、走稳,也是需要研究、实践和推进的课题。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憧憬。相信,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真诚之心,怀着一份“为下一代成长负责”的坦然之意,2007年的教育发展之路一定会更稳健,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