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为《上海特教》叫好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沈幼生

 

记得在两年多以前,也就是2006年出版的《上海特教》(试刊第二期)上,曾经刊登过我写的题为《为<上海特教>叫好》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除了为办好这本刊物,不揣浅陋,提出刊物的定位要准、内容要实、版面要活、作者的面要广等建议外,更多的是流露出对《上海特教》问世的喜悦之情。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包括一流的特殊教育。但是,长时间以来,上海这个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大型城市却没有一份定期出版的特教刊物,这不免让人有那么一丝遗憾。现在,在上海特教研究所诸位同仁的努力下,这本刊物终于应运而生,从此,上海的特教界有了自己的刊物,又以一个可供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的学术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有鉴于此,我自然要情不自禁用“叫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欣喜之情了。

时光流逝,《上海特教》至今应该三岁了,从当初试刊本一期薄薄的19页,到现在每期厚厚的64页。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我每期捧读,深感内容丰富让人受益匪浅,版面大气且又图文并茂。刊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得到本市特教工作者的青睐,而且日益受到兄弟省市同行的注目和欢迎。如果说:在创刊初期,我为《上海特教》的拍手叫好,为的是在“千呼万唤”中刊物终于闪亮登场,表达的是对刊物越办越好的诚挚祝愿和期望,那么,在今天我又一次援笔在手,写下《在为<上海特教>叫好》,抒发的是我对刊物三年来的不凡表现的由衷赞美和未对办好刊物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编者的深深敬慕之情。

我为之叫好,首先是因为它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么坚实,它赢得了广大特教工作者的信任,正在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的良师益友。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但于《上海特教》来说,只有短短的三年,编者就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浏览每一期文章,其中既有领导、专家高屋建瓴发表真知卓识的“论坛”,又有交流第一线校长、教师实践探索成果的“区县专题”;既有关注当今教育界热点、难点、兴奋点问题的“聚焦”,又有介绍国内外特教最新信息的“环球”和“动态”……由于信息量大讲究针对性,文风活泼泼有可读性,因此为特教工作者所喜闻乐见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为《上海特教》叫好,还因为为编者的敬业奉献精神所感动。“事在人为”, 《上海特教》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主其事的顾爱玉校长和她的团队。我曾在《为<上海特教>叫好》一文中提出:版面应该从试刊本一期的19页逐步增加到48页。文中,我还这样写道:“这有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想不到在试刊第三期版面就达到了64页。在慨叹编者的从善如流和高效率的同时,我完全可以体味到其中蕴含的心血和艰辛。因为这四位女将不仅要为刊物的选题、改稿、编辑、印刷、发行、通联等工作而劳心费神,她们还要负责“上海特教在线”网站的开通和运行工作,再加上特教研究所那一大摊科研课题的立项评审、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做好其中一项工作就很不容易了,遑论她们面对的是几项量大事繁又艰巨复杂的工作。用“一以当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据我了解,为了让一线教师的文章能见之于版面,他们经常反复“磨稿”,所化的时间甚至超过作者写稿的时间。在编辑部,我亲眼见到几个大袋子中装满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原稿和修改稿。时间不够怎么办?只能把本该用于休息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了。难怪,在和她们接触时,在领略她们热情、睿智的同时也会在不经意时发觉她们由于过多透支而难掩的疲惫和倦容。顾校长在《特教园丁的情怀》一文中曾写道:“‘甘为红烛燃自身,愿为泥土育春花’,这就是我们特教老师的信条。”其实,把这句话用于他们自己也是十分贴切的。上海市教委一位领导曾经给刊物题词:“天下敬仰”。我的理解是大而言之,特教工作者是值得人们推崇和敬仰的;小而言之,甘为他人作嫁,为促进特教事业发展而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的编者们也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的。

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令人欣喜的是当年那株才破土而出的幼苗在园丁的精心呵护和灌溉下已经枝繁叶茂,为人们撑起了一片绿荫。当年那朵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通过吸收自然界的日月精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荷深水风澜,雨过清香发”的美景绮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上海特教》这本特教工作者自己的刊物在编者、作者、读者的共同关心下一定会随着时日的推移形成自己打品牌,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

(作者系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