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新学年伊始,在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满满的工作日程中最为醒目的是他对特殊教育的关注。
短短两周,沈晓明主任心里酝酿已久的上海特教新蓝图在一次次走访和视察中日渐明朗——处于全国特教前沿的上海特教在硬件基本实现均衡、经费投入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如何成为上海义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短短两周,沈晓明主任在连续参加的四次特教活动中,在不同场合下一次次发表了他对上海未来特教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不仅是因为即将举行的世界特奥会已在全社会掀起一股重视特殊人群的热潮,更重要的是上海特教整体处于较高水平,现阶段“高位瓶颈”开始显现,要突破这个瓶颈,关键在于“科学”的指导,即用科学的理念引导特教实践,用科学规划促进发展。儿科医生出身的沈晓明对此已有明确的构想,就是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教新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医学与教学深度融合,密切合作,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效果,使每个孩子都能回归主流社会”。
上海要在201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决于按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当今天上海义务教育均衡普及到99.8%时,要实现从99.8%向99.9%提升,靠的就是在先进理念引领下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这个0.1个百分点,能让占教育人口少数的特殊孩子充分享受优质资源,就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笔。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靠的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决策者前瞻的眼光。
2006年9月,联合国颁布的《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残疾人包括肢残,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任何人权利的实现与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和政府一定的支持。但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需要特别扶助和消除障碍。
在当代,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下,上海特殊教育一定能突破瓶颈,迎来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