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校长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教育部基教司特教处谢敬仁处长在“全国聋校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今天是中国聋教育大喜的日子,以烟台聋校为标志的中国聋教育已走过了120年。在这个时候,我们很有必要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顾一下120年历程,更有必要瞻视和思考中国聋教育下一步如何走,走向何方。

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专业化是中国聋校、聋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那为什么中国的聋教育在走过120年后的今天,才提出这个命题?中国的聋教育在这120年中,特别是近几十年中,聋校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甚理想,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说,1978年,各地开始陆续恢复特教学校,当初聋校的教师队伍中学过特教、特教专业毕业或者接受过特教教育培训过的教师只占我们整个队伍的2%。在这种状态下你何谈专业化?这20年来,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在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止,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包括聋校、盲校和培智学校)专业教师数达到33396人,其中特教专业毕业或者接受过特教培训的达到了17577人,达到了52.6%。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专业化是时候了,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比20年前要理想多了。从大的背景来看,这二十几年来中国包括我们教育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10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执政理念的变化。党和政府近几年来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理念的提出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变化,而是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特别是以人为本,是历史性的,是空前的。在几千的封建社会里,都是以统治者的意志为本,以他们的理念为本,以他们的利益为本,以他们的需求为本。而老百姓一直被视为“草民”、“黎庶”,从未把老百姓当作过人,更不要说一切都会以他们为本了。“以人为本”这四个字的提出,是中国人付出了几千年的代价才换取来的。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人包括残疾人才被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考虑的基点。我们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率先垂范,胡锦涛总书记连续几年都通过或看望、或慰问、或写信等形式关心残疾人、残疾孩子,关心特殊教育。不久前我国承办了“特奥会”,胡锦涛主席亲自出席了开幕式,还到上海的“阳光之家”看望了残障人士,这不都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吗?

二是法律文件的变化。1986年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法》,其中涉及到特殊教育的只有一句话,“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20年来,国家出台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并在去年619日全国人大上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其中有关特殊教育的条例从1条增加到了5条。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

三是经济形势的变化。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从20年前的全世界人均GDP不足200美元跃居到人均2000美元,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四位,这个经济的变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国家的实力增强了,就可以为教育事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是政府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支持力度的变化。二三十年前,我们特殊教育极其艰难,现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特教学校校长不再为筹集经费而发愁,可以把相当的精力放到教育教学上。

五是学校内部设施的变化。20年前,我们聋校语训是依靠老师拿着盆锣敲打来刺激聋孩子的听力,帮着聋孩子学发音。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全国629所聋校中相当数量的学校都有了现代化的语训设备,聋孩子的语训工作起了质的变化。

六是教师素质的变化。20年前接受过特教培训的教师只有2%。截至去年底,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已经达到74.5%,有硕士学历的教师101名以上。这说明特教教师的学历构成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这在以前我们是不敢想象的。由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使特教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七是学校招生对象的变化。20年前学校性质比较单一,盲聋弱智孩子只能进特教学校,现在则不然,相当多的普通学校接收了有残存听力的聋孩子,来到聋校的大都是中度以上的聋孩子,这就使我们教学的难度增加了。还有现在聋校不仅仅招收聋孩子,像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还招收了100名盲孩子或者盲聋弱智等多重残疾孩子。聋校招生对象的变化,也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八是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育需求的变化。以前残疾孩子和家长对教育没有强烈的要求,甚至有的家长还有这样的想法:我把孩子送到学校由老师给我看着,孩子能不能学会东西不要紧。现在则不然,残障孩子和家长都有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少孩子和家长还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发生变化。

九是残疾人就业要求的变化。以前聋孩子能找个工作最好,找不到在家里养着,家长没有很特殊的要求。现在,孩子和家长都想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以便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命令既可让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那时残疾人有没有职业技术或技能不是很重要的。现在则不然,随着工厂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民办企业和私有企业的比例不断增加,他们用人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到其工厂企业的人员能马上派上用场,硬性安排人员对他们很难再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对残疾人就业就很难有照顾性的安排了。如果残疾孩子若想就业,就必须有比健全孩子更好、更多的一技之长或者几技之长。这样用人单位对残疾孩子标准就发生了变化。

十是教育教学的环境和要求的变化。面对今天用人标准和社会的变化,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就要从课程入手进行改革。今年2月份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聋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并且正在组织研制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模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些变化对于聋校来讲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学校必须培养出比以往水平更高、本领更大的听障人,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聋校就没有生命力了。政府对学校投入多,对于学校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压力,社会、政府和老百姓会对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那我们只能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道路。如何提高聋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走教师专业化道路,这是一个前提。另外聋校教师专业化道路它不是自然而然来的,是需要人去打造、培养、引领的,这个人是谁?就是校长。要培养出专业化的教师,校长首先要走专业化的道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非专业化的校长能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这么一串逻辑关系之中,校长队伍专业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摆到了我们面前,所以今天聋校校长的专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只有校长是专业化的才能带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把学校的教学质量搞上去,才能够向人民向社会向残疾孩子和家长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由此可见校长专业化这个命题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使校长快速走向专业化道路,这里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什么是聋校校长专业化,专业化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专业化的标准是什么?构成的要素有哪些?通往专业化的道路在哪里?对于专业化校长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要在实践、思考、探索中弄明白,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校长在走专业化道路时不走弯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校长坚定扎实的迈出这一步,我想中国聋校教育教学高质量的那一天终会到来。那个时候通过校长带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出的专业残疾人士将会在社会上以其渊博扎实的知识自立于社会,使他们能与健全人一起竞争,这样我们的聋校、聋教育工作者才能达到社会的这十大变化对于我们提出的各项要求和标准,那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办的聋教育是值得人民满意的教育。

(烟台聋校根据录音记录,本编辑部整理,谢敬仁处长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