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聋生编写一套课外读物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张宁生 陈洁

 

没有一所聋校不重视聋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没有一个聋校教师不懂得课外阅读对培养聋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可是聋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呢?

从汇集各地的反映来看,大体情况是:能自觉、持久、广泛、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的学校很少;学生普遍对阅读(包括课内阅读)无兴趣、无动力、也无压力。因此,主动阅读的人很少,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更少。总之,绝大多数学生从阅读中体验不到乐趣,他们的阅读行为基本上处于一种散漫、偶发的状态。义务教育阶段的聋生如此,到了大学阶段,那种对阅读达到爱不释手程度者也很少见。

面对这一状况,不少人为之焦急,也在大声呼唤,也在力图改变。但有一个思考的“空白”似乎尚未为人所虑及。

你有没有想过:聋生为什么不爱阅读?很多人会说“读不懂,所以不爱读”。

不错,是这个原因。

如果你现在在学英语,老师也会告诉你“要多读、多看”。其实这个道理你也懂。但你做到了吗?你常读英文原著吗?很少甚或没有。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尽管你与聋生的情况不同,但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你也“读不懂,所以不爱读”。

读不懂,说明读物与读者阅读能力之间的差距太大。也就是说读物不适合你阅读。要缩小这种差距,以往我们多半从提高阅读能力方面下功夫,而较少从改变读物的适切性方面做文章。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思考的“空白”。

据知,一位聋校老师为了寻找适合聋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数次跑书店,结果无功而返。后来他决定自己为聋生编选一本。这位老师发现了“空白”,他的举动就是在填补“空白”。

笔者2002年去美国参加Deaf  Way(Ⅱ)(第二届聋人行)活动,得到一本专供聋人阅读的《圣经》。可见,聋人读物是有一定的特殊编辑要求的。

那么,什么样的读物才算是“适合”聋人阅读的呢?依笔者之见,以下几项原则是编写聋人读物时值得考虑的。

1.与教材配套。课外读物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不脱离学生现有的水平。读物中的字词句既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字词句的重温,又能温故知新。

2.按年级递进。课外读物是教材的“搭档”,应按同一梯度递进,平行配套。

3.控制生词量。每本读物出现的生字生词,其数量要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比如占文章总字词量的5%8%,超出了就会读不懂;读不懂就会扫兴、乏味,最后难免掩卷废读。

4.要有高复现率。包括字、词、句式、句型都要有很高的复现率。这样既可以强化记忆,减少回生率,又可加深理解,降低难度。

5.在印刷上,文章中的单词及词组做到分列排印或划底线,使得在视觉上构成一个完形。这样可以逐步培养起对词和词组的范型感,不致因读破句而损害对意群的把握。

6.列出词汇表。在一篇文章后列出该篇的词汇表,在一册书后列出全书的词汇总表。这既便于查阅,又多一条强化词和词组范型感的途径。

7.内容编排,既要贴近生活,又要遵循生活逻辑。贴近生活会使读者感到有用、有趣;可以用熟悉的经验来弥补文字上的生疏。遵循生活逻辑,就是以聋生的生活为中心,按照诸如季节、活动、节日、年龄、民俗等为序列不断扩展。与此相对的可以是学科知识逻辑、字词结构逻辑。对聋生来说,生活逻辑最为适宜。如“天安门”三个字比“饭盒”两个字笔划简单,那么先学哪个?夏天到了,是先学“草帽”还是先学“棉袄”等等。

8.题材与体裁。以现实题材为主,兼顾历史题材;以散文为主,兼顾韵文。

9.插图。以图配文,低年级可考虑用连环画的形式。真人真事尽可能用照片。

10.科学常识与生活常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写生活常识的比例由多渐少,科学常识逐步增加,但全套读物的主体还是写生活常识。

11.反映聋人生活的作品。选编一点聋人写的作品和写聋人的作品。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励志向上。

12.适当配手势语图。作为一种尝试,看看是否有助于理解,看看是否受聋人喜欢。

13.练习设计。虽是课外读物,但安排练习也可说是聋人读物的特色,为的是能实实在在地帮助聋人读有所获。练习要精心设计,不是语文书中练习的翻版。练习不能太枯燥,太“正装”,也不要太难人,让读者望而止步。因为课外读物不带强制性,所以要靠引人入胜,水滴石穿。

14.注释方式。文中生词难句不宜用以词解词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无助,反会徒增另一层困惑。可用手势语图或照片。

15.选编与编写。以编写为主,适量选编现成的作品。只有编写才容易体现上述各项要求,选现成作品较受限制,也就难以生产出一套专供聋人用的课外读物了。

(作者单位:河南中州大学)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