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目
1949年5月,我随军南下。上海解放后,我先后在解放日报社、市教育局初教处、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等单位工作。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点建国初期上海聋人教育的一些情况。
当年,上海的聋人教育在全国来讲,还是比较发达的。单以聋哑学校数量来说,上海就有公、私立聋校6所,是全国仅有。但是,解放初尚无法摆脱穷、乱、差的困境。
穷,无论公、私立聋哑学校都很穷。私立聋校一个学期的学费收入还不够两个月的开销。所以学校拖欠教师工资是家常便饭,教师生活清苦自不待言。另外,校舍简陋,教室狭小,有的学校仅有一间教室,几个班级,数十个学生挤在一起“背靠背”上课并不罕见。公立的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拥有荒地数十亩,但无力建好校舍,也只能租用铁板活动房屋作校舍。
乱,学校管理不善,教师、学生闹事多,有的学校被称为“学店”。校长、主任、教师由一家人充任。外姓教师、学生备受压制,乱象就多了。
差,一是教育程度差,只有高小程度。学生毕业后就没有升学机会,也没有劳动就业门路。再就是由于当时从事聋人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自然影响到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积累和质量的提高。
面对上海聋人教育如此多的问题怎么办呢?依靠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是维持、整顿、改造6个字。
维持,就是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鉴于学校经济困难,教师生活困苦,我们就给学校定期补助或给教师发救济金,使学校能够维持下去,教师可以安心工作。
整顿和改造,主要是对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进行整顿、改造。
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是1947年由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由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拨款创办的。原来计划开办聋哑、盲童、弱智、伤残、天才五类特殊儿童教育部。由于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无暇顾及教育事业。上海解放后仅开办了聋哑、伤残两个班,学生很少。但从各方推荐进去的各式各样的人却不少,内情复杂,所以我们把其列为重点整顿、改造对象。
首先,我们把“特殊儿童辅导院”改为“上海市聋哑学校”(后来又改为“上海市第一聋校”),伤残班停办,目的是要全力办好一所具有示范作用的聋哑儿童的教育机构,同时进行人事整顿,加强领导力量。
其次,为了满足聋哑青少年升学、就业需要,除继续招收小学一年级新生外,于1952年开设初中程度的“文化补习班”。第二年改为“技术班”(开设美术、木工两种),试办聋人职业技术教育。并在闸北区建造校舍。
1956年,“技术班”学生(共31人)毕业,经过多方联系,基本上妥善安排了劳动就业。个别学生还被推荐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院进行深造。
鉴于“技术班”的成功,国家教育部建议上海市教育局将“技术班”扩大为“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停止小学招生。这是上海聋人教育发展的一次跨越。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推动下,上海市所有的私立聋哑学校全部纳入国家教育体制,从此摆脱了穷、乱、差的困境。这又是上海聋人教育的一次跨越。
回忆往事,只有一个体会: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也只有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才有发展前途。看今天上海的聋人教育,一片兴旺,欣欣向荣,展望未来,前途将更加美好。
温家宝总理最近说:我们已处在不进则退关键时期。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我们应该考虑有所作为。
我的讲话完了,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作者系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名誉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