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 推动听力残疾康复和特殊教育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冯定香 蔡振华 张峰 曾高滢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途径,形成了特殊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下发,旨在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的建设,探索在特殊教育学校医疗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路径,通过实验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向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推广,使特教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新的医教结合的理念,用医疗康复和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增强对残疾孩子缺陷补偿的效果,在他们得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使身体的残疾得到医治康复。特殊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就是: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多重干预、潜能开发。为使上海市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能更好地满足残障学生发展和家长的需求,加快本市特殊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在基本满足残障儿童入学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特教内涵建设,加强医教结合,建立有利于残障儿童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上海市教委等八部门联合颁布了《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医教结合成为上海特殊教育正在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告诉记者,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就体现在将康复与教育功能融为一体,通过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的紧密合作,通过医生的介入、在特教教师专业培养课程中增加医学知识、吸引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教育专业知识等措施,着力构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让残疾学生得到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值得称道的是,在上海,不仅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着眼终身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还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教师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因材施教特殊教育保障体系。正是这两个体系的形成,让上海残疾孩子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充分保障。 

畅听未来-中国耳聋防治五年计划是由瑞声达听力集团、中国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合作的项目,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和早康复来减少听力损伤对个人对社会带来的负担,同时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畅听未来高度重视聋儿康复和特教事业,通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在听力障碍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康复工作领域,协助建立、发展了听力学筛查、诊断、助听器及康复等中心2,950家,他们为约三千万人次的病人提供了服务,极大缓解了我国听力行业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为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就诊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畅听未来听力学临床、科研和培训综合中心,该中心为我国的听力学临床、科研和培训起了极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在听力障碍的预防、康复和宣教工作领域,2009年起与中残联合作开展“全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派出“听力助残”专业技术小分队,深入边远、贫困山区,为贫困聋儿检查听力,同时还给聋儿家长带去了助听器和语言康复训练的种种知识,极大地推动了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和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听力技术的发展和医教结合

听力技术日新月异, 有适合与听力残疾个人的, 也有适合聋儿康复中心和特教学校的, 还有应用于家庭等公共场所的,这些技术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听力残疾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十年来,助听器的发展由传统的模拟型助听器发展到数码可编程助听器及全数码助听器。使助听器越来越微型化,不同听力障碍患者对助听器的选择性越来越广泛,新一代助听器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为80 %以上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聋儿提供了有效的助听手段,尤其是助听器验配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聋儿的康复效果明显提高。人工耳蜗的发展也使得很多严重听力损失的聋儿受益。为贯彻聋儿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治疗原则,通过听力康复训练使得听障儿童尽早回归主流社会,在聋儿康复中心、特教学校实行班级制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解决一定范围内声源与听障者之间的距离问题、环境噪声、空间声回响的干扰成为在个人助听后又一重大课题,因此,下面几项技术已在各大聋校,康复中心使用,它们的发展和运用为儿童听力康复事业.感应线圈系统(Induction loop systemsIL)又叫闭路电磁感应集体助听系统,它是最早使用的一种集体助听技术。此种助听系统由主控台(包括放大器、调频不见)及预先安置在教室、家庭等室内场所的唤醒感应线圈、个体助听器(带T档)组成。它可以传输外接有线话筒或调频无线话筒的言语信号,也可以传输收录机、电子琴、电视机的音频信号。这样提高言语可懂度,对特定音的单独获取, 增加聋儿与老师的交流,便于康复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近年来,无线调频助听系统(FM)技术发展迅速,一方面FM发射器对环境中混响声、噪声的处理更加到位,提高了在学校的教室、会议室、剧场等场所中言语可懂度。另一方面,FM利用了蓝牙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将其他人际交流装置连接起来,比如手机、电视、助听器、遥控器等,达到真正的无线连接与无线使用。FM可用于个人系统,即一对一的交流,也可在集体调频助听系统中的发挥强有力的交流辅助作用,适用于一定范围内,聋儿室外教学。对儿童语训康复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线技术的运用使得聋儿康复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助听器可通过无线技术连接到多种视听设备,并通过此技术无线遥控这些设备,还能实现无线编程,助听器调节等多种功能。如有条件,上述听力辅助设备均可在家中使用。同时,为体现关爱听障人士,许多会场、音乐厅、教室等公共场所都铺设了感应线圈,为佩戴助听器的听障人士提供了便利。

为了推动残疾人事业和推动新技术, 2010世博会首次设立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畅听未来项目受中残联委托在生命阳光馆特设了畅听未来-天聪公寓”,主题是“让人人享有听的快乐”,主要通过高科技产品、多媒体、声光演示等手段向观众展示了“人类是如何沟通”、“体验听障人士感受”、“及早诊断的听力”、“听障人士的福音-最新听力技术”及“人人享有听的快乐”等概念,旨在让全社会了解听力残疾人士的需求,康复和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并推动各种医疗手段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三、医教结合,推动听力残疾康复和特殊教育的发展

 医教结合主要应渗透到听觉康复、 言语矫治和语言康等方面。首先,听力障碍是一种由于先天或后天各种原因造成的听觉系统损害的疾患, 因此需要医学的诊断与干预。如:用于听力补偿的助听器已从数字模拟到完全数字化;而实现听力重建的人工耳蜗植入更是听障康复医学的一大革命。因此,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为听觉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听觉康复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训练聋儿各项听觉能力.同时又为言语矫治与语言教育作好铺垫。保证听觉康复效果的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在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之后,听觉障碍儿童仍然会存在不同程度听觉言语的功能性障碍。必须由言语病理学家和听力学家依据有关的临床诊断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康复计划。系统地进行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帮助聋儿建立与完善听觉认知,形成正确的言语反射,重建听觉言语链。言语矫治的基本形式是个体的强化言语训练与群体的言语语言教育相结合。一般而言,听觉康复与言语矫治可归为医学康复,是听觉、言语、语言全面康复的基础和前提。其特点是将康复对象视为患者,强调生理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加强个案式的康复治疗。比较听觉障碍与正常儿童生理与心理的诸多属性,它们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这是聋儿教育康复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从共性的一面来看,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目标与教育教学方式等应与正常儿童相仿,如应积极培养其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但是对于聋儿康复来说,共性的教育目标需通过特殊的教育目标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由于听觉康复、言语矫治的不充分及不完全性,听觉障碍儿童听觉、言语和语言能力的发育相对滞后。因此,教育康复的关键是对听觉障碍儿童实施强化的口语教育,形成听觉语言思维的习惯。教育康复是听觉、言语、语言全面康复成果体现的重要手段。以医教结合为基础,以三大板块为载体,通过科学的与系统的各类训练。循序渐进地促进听障儿童听觉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

为了配合上述三大板块的训练,更好地提高听障儿童的教育质量,应该从以下方面优化教学质量:分年龄建构,根据年龄段开设早期康复课程(3--6岁)、义务教育课程(7--16岁)、职业教育课程(16--18岁以上);在学校里建设是集听力检测、康复训练、评估、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康复中心。开设如语言训练情境室、集体语训室、个别语训室、听力测听室等语言康复专用室,配备集体语训设备、听力测听等专业康复、评估设备。使聋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在科学的指导和评估下学习语言,为聋儿回归主流社会作准备;除了特教专业、普通幼教专业的人员外,还要充实康复医疗专业的技术人员,融入诸多现代医疗的理论和手段,建立起了“医教结合,多重干预”的新型综合康复体系,让康复更精准,效果更显著:教育与教学训练的形式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力求做到视听结合、声光结合、动静结合,使听障儿童能在听中学、说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畅听未来项目将继续重视聋儿康复和特教事业,推动医教结合,提高听力残疾康复和特殊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畅听未来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