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学校自制教具的研发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胡 进

一、         盲校自制教具的必要性

人生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感知觉来认知外部世界的,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失明对盲童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有很大阻碍。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盲生不可感知的教学现象一般难以接受,即很多普通的教学内容盲生无法掌握。譬如说光学对于盲人是不可感知的物理现象,光学知识的学习就非常困难,这样的内容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对盲人来说这些永远是陌生的领域。教师如果运用信息转换的理论、自制直观教具就能补偿和扩大盲生的感知范围,努力把盲生认知有困难、不可接受的事物转化为可以感知的事件和现象。同时,盲生的认知是有其独特规律的,一线工作的教师自制研发的教具就比较符合其独特性,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具,发挥教具的实效,服务于教育教学。

此外,盲童对世界的感知是以触觉为主,同时利用听觉、嗅觉、动觉等,但更为重要的、也常为特教教师忽略的是触觉与听觉、嗅觉、动觉的协同感知。盲生感官协同感知的训练是视力补偿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教具就是其中的不可替代的一个教学载体。因为盲童看不见,所以不了解周围发生的事,也因为他们缺乏感官协同感知训练,就意识不到事物的改变或新事物的出现,当然不会有意识主动去进行感知。而自制教具就是为盲生提供感知直观事物的机会,激发他们感知事物的主动性,有了丰富的感知经历才能积累经验,帮助盲生无障碍学习和生活。

二、         自制研发教具的实践

(一)自制教具的特点

在长期盲校教学中,我根据盲生的特殊需求总结出自制、研发的直观教学具应体现几个特点:

1.    提供信息转换

在提供给盲童感知的信息中,一定要把视觉信息转换为触觉、听觉、嗅觉、动觉等非视觉的信息,才能让盲童真正感知到。

2.    提高信息区分度

向盲人提供的信息中,要区分不同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要用不同的刺激信息,使之更容易分辨。

3.    不超越触觉阈限

心理学研究表明,触觉的阈限远远小于视觉阈。盲人对太大的物体是很难全面了解的,对太小的物体也无法清楚地感知,因此,教学具提供的触觉信息必须在触觉阈限范围内的,否则也是不合适的。

4.    防止信息过载

在有限范围内提供的信息密度不能太大,否则盲生也无法感知到。

5.    具有安全性和舒适性

教师自制的教、学具也必须注意安全性和舒适性,即要无腐蚀性、无尖锐物,要绝热、有韧性。

(二)自制直观教具的实例

1.    康复类训练仪器的研发——环形视觉跟踪仪

低视力儿童在使用视力的能力上各有不同,除了与生理性视力水平有关,还与他们的实际用眼能力即功能性视力有关。我校的实践证明,功能性视力可以通过学习视觉技巧、使用辅助器具以及改变环境而得到改善。据此,我研环行视觉跟踪训练仪来训练低视力学生视觉跟踪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功能性视觉。该仪器可以通过改变跟踪的速度、光的强度、跟踪线路的难易程度来进行视觉运动刺激练习、空间定位练习,以提高儿童的用眼兴趣,丰富其视觉经验,帮助他们掌握视觉技巧,提高视觉效率,使低视力儿童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其残余的视力。低视力患者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康复部分视觉,以获得日常生活所需的最低视觉和阅读能力。

2.    学科类教具的研发——盲用电流表、电压表教具

盲校教育对象都是盲人,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特殊困难。只有通过教师设计的特殊教育手段,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无障碍。特别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困难尤为突出。比如在做测量电路小灯泡功率实验中,学生无法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为此我研制盲用电流表、电压表。它由盲文触摸刻度板、旋转指示旋钮、讯响器、正负输入接线柱及电子线路等组成。一旦将盲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接入电路中,通上电源,旋转指示旋钮直到发出讯响,临界点所指示的盲文触摸刻度,就是所测量的电压或电流。这就解决了盲生无法看到电流表、电压表上读数的困难,把原来盲生无法感知的视觉信息转化为了听觉、触觉信息,解决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可以顺利进行,达成教学目标。

3.    专业课训练仪器的研发——三位按摩手法测定仪教具

按摩是盲校的重要课程之一。我担任按摩手法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对学生的按摩手法、力度和功效作较为准确的评估和指导,是提高按摩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传统的一对一的感受训练,即通过让被试者说出被按摩的体会来评估学生的按摩手法、力度,不够科学、客观。经过长期的探索我自制了三维按摩手法测定仪。

三维按摩手法测试仪,由示波器和手法操作平台构成。当学生在平台上操作时,示波器就显示出上下两幅连续二维动态图像,描绘的是手法施力与时间的函数图像,其中X轴图形描述手法的平面施力,Y轴图形描述手法的纵向施力,图像反映了手法的品质。我们收集整理了按摩各种手法的波形图像,如果与学生的手法进行比较,就可以了解学生手法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正确的按摩手法,又能比较科学、客观、公正地为学生进行评估与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         自制教具的体会

教师是自制教具的设计者、制造者,也是组织学生使用的组织者,笔者在长期研发、自制教具的过程中,认为直观教具的研发具有创新性,它可以成为培养教师创新精神的一个特殊载体。

一方面,创新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任何创造性的活动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不会提出问题,不会发现问题,就不会有创新的行为产生。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认知障碍和对于教具的需求,找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这也是创新活动的起点。

另一方面,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在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明确了学生的需求后,就要提出相应的教具的设计、制作、使用、修改方案。在教具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去探索一种自己并不了解的方法,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技能、经验、知识重新组合,产生出新方法,这一过程就是创新。问题解决了,创新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具的设计、制作,让他们试探着去创新,养成一种乐于创新的习惯,形成一种创新意识。而在制作过程中更应经常训练、鼓励、肯定这种创新意识,使教师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创新欲望,那就是一种创新精神。而教学具的设计、制作的过程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个途径和机会。

特教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自制一些教学具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需的。只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不断观察、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定可以给特殊学生更好的教育,使他们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生活。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