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中西文明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活动案例及点评
韩海平 沈幼生
一、案例背景
《徐光启与利玛窦》一课为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第24课“中西文明的交流”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徐光启、利马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作的重要贡献,认识明朝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对象是信息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够上网收集资料。该班学生学习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都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动性,乐于参与课堂活动,肯动脑筋,能主动探究。
本课共2课时,该课为第2课时。
二、设计思路
在学习第24课“中西文明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一节时,我介绍说:“徐光启是上海人,徐家汇就是为了纪念他而改名的。”听到这里,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看到同学们议论纷纷、兴致盎然,我就趁热打铁,把“人们为何那么崇敬徐光启”这个问题作为探究性课题,布置给全班同学共同研究。目的有三个:一是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人物徐光启的认识,学习徐光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二是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可以触摸的;三是让学生懂得收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点有所认识了解。
在具体做法上,第一,我先给学生介绍了收集材料的方法,如去图书馆阅读有关书籍、利用网络检索相关资料等。第二,组织全班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光启公园参观。第三,把班级同学分成4个小组,明确所承担的探究任务:(1)徐光启的生平、现在上海与徐光启名字有关的地名、徐光启墓的变迁。(2)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及影响。(3)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影响。(4)徐光启在军事、农学方面的成就、影响。各小组明确任务后,分组行动,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在此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教学过程
师:课前,我们同学都进行了探究活动,了解到为了纪念徐光启而把上海县法华汇改名为徐家汇。为什么给徐光启那么高的荣誉?徐光启到底有哪些贡献?现在,请各小组派出代表交流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第一组:(出示课件)
我们参观了位于徐汇区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展示公园布局图、徐光启雕塑和墓碑照片)。我们还与公园的工作人员笔谈,了解到徐光启是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人,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因这里原是肇嘉浜、蒲汇塘、法华泾三水的汇合处,又是徐家聚居的地方,为纪念徐光启,所以就取名叫“徐家汇”了。1983年是徐光启逝世350周年,为铭记徐光启所作出的贡献,把南丹公园改名为光启公园。(大家鼓掌)
师:学习历史有多种方法,第一组同学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工作人员,了解了徐光启的一生。参观、访问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但是老师发现了一个要注意的事项:在参观的时候,为了拍照片,竟然不顾文明礼仪,骑在公园的雕塑上,这是不可取的。
第二小组:
(出示课件)
我们是通过网络查找了有关史料(展示网络图片)。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与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我们小组同学们一致认为,徐光启的确很了不起!(大家鼓掌)
师:第二组同学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这也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刚才提到了星等的概念。星等是天文术语,它表示什么意思?(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它表示星的亮度。利用网络资源时,要注意正确性。
第三小组:我们是问家长后了解到徐光启是一位爱国人士,自幼即对农业、军事极为关心。他将南方种植的番薯也即甘薯引入家乡,数次试验后获得成功。在徐光启的鼓动和指导下,当年有许多农民都种植了甘薯。结果第二年江南水灾,水稻、小麦颗粒无收,倒是种植在贫瘠之地的番薯获得丰收,从而缓解了上海地区的灾情。徐光启也由此意识到了这种高产作物对于国家长治久安、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价值。于是,他连夜起草《甘薯疏》,请求皇帝支持,在全国推广种植甘薯,以期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的饥荒问题。甘薯由此开始成为中国大江南北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数千万中国人从此免于饥饿的折磨,中国的人口增长也迎来了顶峰。应当讲,如此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同时具有卓越见识、超前眼光,又善于吸取外来长处的官僚士大夫,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大家鼓掌)
师:第三组同学通过采访家长增长知识,这也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第四小组:(迫不及待地走上讲台)我们从历史故事书中查找到一段感人的故事。(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
徐光启听说到中国来传教的耶稣会会长利玛窦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学,就到处打听他的下落,想当面向他请教。1606年,徐光启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爽快地答应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对徐光启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利玛窦每两天讲授一次,徐光启总是准时到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这部著作的内容,深深地为它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认为这些正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不足之处。于是,徐光启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译成中文。开始,利玛窦对这个建议颇感犹豫,因为早先曾有一个姓蒋的举人同利玛窦合作试译过,因为翻译太难而不得不半途而废。但徐光启认为只要肯下功夫,总是可以译成的。在他的一再劝说下,利玛窦也就同意了。那时徐光启已经44岁,据说当时很多人劝他年纪大了,不要做这件事,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同学发出了惊讶的声音)
从1606年的冬天开始,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著进行核对。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著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徐光启对翻译非常认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玛窦休息了,他还独自坐在灯下加工、修改译稿。有时为了确定一个译名,他不断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觉地就忙到天亮。(惊叹声四起)
师:给他们组一点掌声。第四组同学通过报刊书籍查找资料,这也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师:经过这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徐光启的有关知识,现在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以本课探究为例,说说我们该从哪些地方搜集历史资料呢?
生:图书馆、博物馆或纪念馆、档案馆、网络。
师:历史信息搜集的途经除了图书馆、博物馆或纪念馆、档案馆、网络外,还可以通过长辈的记忆等途径挖掘历史资料。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各小组通过各种方法自己收集史料,得到了大量书本上没有的信息,又利用你们的专业特长,制作精美的PPT。这样做,既充实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专业水平。既了解了徐光启及他的思想、贡献,也学会了一些研究历史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好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源,使乡土资源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在此基础上,更加热爱我们的故乡,我们的祖国。
四、板书设计
人们为何那么崇敬徐光启?
五、教后反思
1.利用乡土资源可以激发聋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聋生由于生理的原因,想象与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他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近及远的。本乡本土产生的历史人物、出现的重大事件,可使学生感觉到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乡土史亲切生动而富有说服力,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海有非常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我们要充分加以运用,这不仅是学习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负责。
2.聋生是有能力去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是喜欢探究性学习的,喜欢参加实践活动的。在本次活动中,第一小组成员为了探究“徐光启墓的变迁”,多次去光启公园调查,访问光启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拍摄了大量的图片材料;其他组成员为了解决问题,也是积极主动去图书馆阅读书籍、利用网络检索资料。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以积极饱满的热情、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行自主学习的。通过这次活动,他们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乡土资源探究活动,是一项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活动。它不仅激发了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也调动了部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徐光启对数学、天文、农业和军事等科学知识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实实在在地改善了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还经常到图书室和书店去补充科学自然知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我觉得,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应该积极开发类似的探究性课程,以满足学生正在提高的学习热情。
点评:沈幼生
听了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重教轻学,重讲轻练,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历史课似乎更甚。上历史课就是听老师讲课。优秀教师的本事就是能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讲得活龙活现,妙趣横生。显然,这种注入式教学的模式是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悖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个过程应是“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样子,把获知的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其实,布鲁纳的观点,我国许多教育家也早就说过。记得老教育家徐特立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教科书里去,使这教科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学者能够进行对教科书的批判,给以删削和补充。”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这节历史课所涉的内容是近代科学家徐光启。徐光启是上海人,徐家汇和光启公园又在学校附近。如何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教育?韩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很有创意、很有成效的。她是先悬疑激趣,适时提出探究课题;再是授之以法,分组开展调查活动;最后是课堂讨论,共同交流探究成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受到教育。我觉得这种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师道(导)而弗牵、教之以法,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做法做到了这样三个性,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主体性;二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知识、方法、能力、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收获,体现了综合性;三是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空上的限制,摒弃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固定模式,体现了开放性。虽然说,历史课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这样上。但是,如果每学期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实施这样的探究性活动课,尽管只有一、两次,但肯定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让他们收获良多,甚至可能让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