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在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上海特殊教育的发展已迈向一个新的高度,踏上新的征程。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等理论高度支持特教事业的发展。办好特殊教育,让每一个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同样的阳光雨露,获得生存与发展,是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是黄浦精品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黄浦区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努力探索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课题项目引领,研究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体系,分别成立了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形成抓一个龙头:以特教学校(学前特教班)作为区特教的窗口和基地;促两个层面:特教学校(学前特教班)的残障学生和普通学校(幼儿园)随班就读学生共同发展;重三级管理:区政府领导,教育局主管,学校(幼儿园)全面参与的管理格局,全方位深入推进我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在五年时间里,先后对特教学校和学前特教班进行了布局调整,慎重选址、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倾力打造,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办学环境和条件,基本满足残障学生接受教育与康复的需求,实现特殊教育幼小衔接,特教资源区内共享。实行教育的全覆盖和零拒绝,对极重度的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文关怀。
《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的目标,要求构建满足残疾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需求、医教有机整合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我区根据特教发展的基础现状和未来发展可能,规划、制定了本区的配套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蓄势而进,推进特教事业的长足进步。
一、打造育人环境,满足残障儿童教育与康复需求
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残障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要,帮助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具备基本公民素养的社会人。精心打造支持性育人环境可以更好满足残障儿童发展需要,为深化特教改革,提高特教质量,提供切实有力的物质保障。
由于受黄浦区中心城区地理环境约束,教室和活动场地面积均难以达到建设标准。因此,建设工作的主旨是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压缩非教学用房,保证专用教室开设,提高有限空间的专业技术含量,尽可能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我区从2009年起,准备用不到三年时间分阶段逐步落实完成建设任务,做到基础建设到位,内部装备先进,确保基本项目建设全面达标,特色项目建设力求达到先进水平。继续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打造集体教育活动与个别化教育康复兼容并举的支持性育人环境,实现特教资源区内共享。
二、深化内涵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服务水平
(一)全力维护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覆盖率,保证符合教育条件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重点关注重度残疾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积极实施送教上门工作,落实教育的全纳性。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特教学校以《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以及课程纲要为指导,把握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和任务,夯实着眼于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需求的基础性课程;开设着眼于学生潜能开发的发展性课程,确保游泳等特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医教结合的补偿性课程,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训练。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研究教法、研究学生,改革教学评价的形式与方法,加强教学流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切实落实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最大限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完善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特教岗位培训,建立持双证上岗制度。建立一支适应特教发展新形势、新课程要求的师资队伍,健全岗位设置,配全配齐特教学校专职康复教师、区特教巡回指导教师、随班就读资源教师。依托华师大学前与特教学院等专业机构,提高教师特殊教育专业化素养和能力。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对有志于特殊教育事业的人才,创造条件提供锻炼和学习的机会,通过自培和引进,逐步形成具备教医结合专业技术水平的队伍结构。
(四)积极探索医教结合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途径。教育局与区卫生局联手,在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方面,共同研究医教结合工作政府层面的职责,为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牵线搭桥,进行跨领域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构筑更高的平台,为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开辟新路。
(五)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辐射特教学校服务功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适应社会的目标要求,特教学校设计课程和活动,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和不同年龄残疾学生发展需求。继续深化“阳光—融合教育”的办学特色,使之积淀成为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拓宽教育服务的范围,特殊教育的功能要辐射全区,面向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成为区内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的实践基地和服务中心。
三、完善管理职能,强化区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建设
区特教康复指导中心承担区内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随班就读工作的日常管理、过程性指导和专业技术支持,主要体现五大职能:管理、指导、培训、研究、服务。具体落实区内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与研究;残疾儿童少年的认定与安置;特殊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协调;对普通中小学的巡回指导;师资培训和家庭教育咨询等方面工作。
区特教康复指导中心面向区内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家庭和社区,通过巡回指导、辅导讲座、咨询热线、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提供特教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努力办成区内特殊教育网络管理的中心、研究交流的中心、资源应用的中心、指导培训的中心。
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的残疾观认为残疾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呼吁社会将残疾人视作平等的权利主体和所在社会发展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致力于消除环境障碍和改变社会态度等支持措施保证残疾人平等权利的实现。由此,为残疾儿童建立与完善支持性保障体系,政府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责任与使命。
(一)建立由区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人保局、卫生局、残联等部门参与的区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多部门合作,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切实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二)建立区残障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由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医学、康复、心理、特殊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共同参与,根据鉴定结果及学生的实际表现,对残障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安置与个别化教育、针对性康复训练的建议。
(三)学校、家庭、社区密切合作,有机联系。特教学校主动为家长创造参与学校教育的条件,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志愿者。坚持开门办学的理念,打破校园围墙,积极利用社区资源,使之成为特殊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大课堂。
(四)借东风、引外力,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依托医学、康复、心理、特教等权威机构的专家资源,将教育与康复有机结合,推进我区特殊教育工作。利用医教结合平台落实教师培训、家长咨询、学生评估;开出康复训练处方,并以施训;建立医教结合的个别化教育与康复档案。
特殊教育的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路途上,靠的是综合实力,靠的是精神、信念、储备、技术……要不甘人后、不甘寂寞、不懈努力、不断进取。黄浦区的特殊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特教人的共同努力下,将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实现新一轮的发展。
(作者系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