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聋人中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谢永旗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聋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聋人学生能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很多聋人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难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无法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而高校的老师也发现聋人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基础知识不扎实,从而难以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聋人的中高等教育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聋人中高等教育脱节的主要原因

(一)环境的改变

大部分聋生受生理因素的影响,自小生活在一个较为固定、狭小的环境中,接触的对象除了父母、老师等健听者以外,其余多为聋人,与外界的健听者接触很少;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有限,以视觉为主,造成知识面不广。聋人的学习场所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因此聋生小学、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较为单一。而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聋生多与健听学生一起生活、学习,并参与其组织的各项社团活动,生活圈子较之前扩大了,接触面也广泛。特别是刚进校的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新奇,因此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活动上面;而有的聋生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影响学习的正常进行。

(二)学习目标的不同

聋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以考大学作为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进入高职院校之后,部分聋生被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吸引,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而找工作是三(四)年之后的事情,距离自己还很遥远,目前应多享受大学生活;有的认为自己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是找工作也很难,因此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没有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出现学习跟不上的情况。

(三)课程设置的不同

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课时比例以高考科目为主,语文、数学、英语占总课时的50%左右;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灵活,以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进行,语文的课时也大幅度减少,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比较大,课后自学的时间较多。这些课程设置的特点造成聋生对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不足,知识掌握不牢。

(四)学习方法的差异

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是聋生的通病,特别是在学习上,更是依老师。聋生主要通过视觉接受信息,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知识点;而且他们的遗忘率较高,在其后的学习过程当中还需要不断的巩固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大学的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这对于长期依老师的聋生而言,确实是一大挑战

三、全面关注,做好中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

(一)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

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对于聋生而言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变,其心理也会有所波动: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好奇,也为新的学习环境感到紧张,有的还会为即将远离亲人、独自生活而感到焦虑或茫然。针对上述种种情况,高中教师及其亲人在为聋生的成功而高兴之余,也要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如请在读的聋人大学生介绍入读高校的体会和注意事项;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参观大学校园。进入高职院校后,教师对聋生的心理辅导更是迫在眉睫:可以鼓励新生融入到健听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以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为例:将听障高等教育定位在“实施融合教育”,让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融入到健听生之中,通过各项竞赛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帮助聋生树立了自信心。从而大大提高了聋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的特教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有18所高等院校设有特教专业,主要是为特教学校或有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培养师资,或培养聋儿语训教师和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而已接受聋人学生的高校中,大部分任课教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特殊教育教师在数量上非常缺乏。教师的特殊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较差,难以结合聋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并与聋生实行无障碍沟通。加强教师的特教理论知识的培训,是做好中高等教育无缝衔接的关键之一。以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的教师加强与聋校高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的交流,以正确把握新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开展《中国手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加快聋教育课程改革

2007年,新的特殊教育义务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出台,为全国各特殊教育学校搞好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依据;同年,《残疾人(听力残疾)高等教育入学单考单招考试说明(试行稿)》(简称《考试说明》)也已出台;目前,《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纲要(送审稿)》(简称《指导纲要》)也在进一步的修改之中;广东省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省内各校的实际情况,于2008年出台了《广东省聋人高级中学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聋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个聋人高级中学,也根据此方案进行了课程调整,以广州市聋人学校为例,该校对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做了规划:

语文:人教版八、九年级和高中语文必修15的部分内容,达到普通学校高中会考水平;

数学:普通职高数学第一、二册的内容,达到普通高二水平;

英语:初中第一、二、三册和高一(上册)的部分内容,达到普通高中6级水平;

在课时的安排上: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由最初的4:6调整为7:3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高职与高中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研究发现,初中阶段的聋生,语文能力相当于普通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步渐趋缓慢;聋校高中职学生手语叙事与故事写作能力很弱:只有50%的学生在叙述故事时,具有故事结构能力;25%的学生故事叙事内容松散,结构要素之间无相关联系。2007年的这份《考试说明》对于聋校高中的教学而言,无疑为拔苗助长。在短短的三年时间,聋生要从普通小学的水平飞跃到高二的水平,对于师生而言都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聋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才能使中高职教学顺利衔接。

(二)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指导纲要》已经在广泛征求意见,然而其中却没有将英语学科列为必修的科目,而在高中却已经成为高考科目,且要求达到普通高中6级水平;全国统一的高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也没有出台,对于高中的教学缺乏指导性意见,也造成全国聋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三)手语的使用还有待规范

聋生使用的手语除了中国手语之外,还有地方手语。在高等院校的学习中,会出现很多专业性较强的、抽象的术语,而这些术语在《中国手语》书中是没有的,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共同开发专业手语,鼓励聋人使用中国手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举措。如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的老师和手语专家就针对美术专业的术语,共同编纂了一本适用的专业手语教材(含198个自编开发手语词汇),极大地解决了师生沟通困难的问题。

(四)教材的选用必须从聋生的实际出发

目前越来越多的聋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都选用普校人教版新课标的教材。在使用这些教材的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删减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适当增加的聋校教材或校本教材内容。高职院校的教材是针对普通大学生编写的,无法体现聋生的学习特点,对聋人缺乏针对性。结合聋生的认知特点,对现有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是提高聋人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中国的聋教育经历了百年历史,聋人的高等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使聋人的中高职教育能做到无缝衔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聋教育在各界的关注、支持下,必然会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广州市聋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