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医教结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张佩华

 

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医教结合”,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我区文庙路幼儿园作为一所幼儿园附设学前特教班,一所黄浦区学前教育康复指导中心所在的幼儿园,率先作了“医教结合”的实践与探索,为我区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医教结合”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经验。她们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三个一”。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为先导。即必须树立从教育和医学两个角度来解读孩子,采用医学和教育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对儿童实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使医学和教育康复有效地整合,形成教育干预与医学干预的合力,为特殊儿童提供了更合适、更完善的康复训练。

其次,要有一支专业的队伍。文庙路幼儿园园长、老师都是特教专业毕业,同时还具备了心理咨询师等资质。扎实的专业基础为她们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撑。我们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他培与自培相结合,教研与网络文献搜索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每年都依托市残联、华师大等高校为特教教师进修提供不少于180课时的培训,系统、先进的医学康复培训为学前教育康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我们的特教老师对有康复需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把握(诊断)以及如何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儿童的功能障碍,改善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再次,要有一支专家团队作支撑。文庙路幼儿园的特教工作现有一支资深的儿科医生组成的专家团队,定期上门现场答疑和随时的网络答疑以及不定期地开展的医学讲座,使得我们的教育康复更为科学,也使个别化康复训练实效明显。

学前特教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给我们有以下三点启发:

1.“医教结合”呼唤理念、知识的更新

“保教结合”是幼儿教育家一直积极倡导的,也是《学前教育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基本要求,幼儿园不仅履行着教育的职责,更肩负着保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医教结合”是履行职责,实现幼儿园教育任务的需要,更是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时代文明进步、科学保育的标志。伴随着理念的更新是知识的更新,儿科医学要成为学前教育教师的必修科。

2“医教结合”要形成“医生进校园”的工作机制

探索“医生进校园”的模式,在幼儿病理的诊断、干预、矫治、运动保健、合理营养等方面发挥儿科医生的专业引领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个工作如何做,如何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是关键。我们初步的思考是:(1)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社区儿保医生的作用,建立儿保医生定期进幼儿园的制度,构建常态化工作流程。(2)研究“医生进幼儿园”的目标与内容,操作策略。总之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合作,医生与教师结合,医生、教师、家长沟通互动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要化为实际可操作的工作,还有待于探索与实践。

3.“医教结合”的关键是教育

“医教结合”我们认为是教育向卫生借力,是教师向儿科医生借力。所以幼儿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主动与社区的儿保医生沟通(家长资源中儿科医生也是重要资源),形成专家咨询合作团队,在与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夯实自己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将医学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医教结合”更可行,也使我们的教育更科学最终促进幼儿更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黄浦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