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山
吉林省四平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辽、吉、内蒙三省(区)交界处。四平市现有三所聋校,分别是四平市聋校、公主岭市聋校、双辽市聋校。正在改建的聋校有两所:梨树聋校和伊通聋校。从事聋教育的教师258人,在校学生356名。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让残疾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方面,我们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后,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引领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深刻认识聋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袁贵仁部长曾精辟地指出: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都会形成学校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积淀并传承的思想观念、规章制度以及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因此也被称为一所学校的“灵魂”。
学校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神圣殿堂。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这不是仅靠单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够完成的,只有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奏效。在这诸多因素中,文化的影响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课堂教学相比,学校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容。它既体现在外在的物质环境中,又体现在内在的思想观念中,让人耳濡目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的作用也不容低估。文化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对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的导向。一所学校真正确立了尊重师生、依靠师生这样的价值观,师生员工有了主人翁感,那么由此而激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即文化力将是巨大的,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和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在加强聋校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倾向:一是意识淡薄,不重视学校文化的挖掘与提炼,认为聋校有无学校文化无所谓,造成了学校文化的缺失。二是层面单一,缺乏特色,把文化建设局限在搞一些文体活动上,没有把它放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三是片面强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没有在培养学校的共同价值和师生的共同情感上下功夫,形成精神文化的缺失。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的兴校策略。着力引领聋校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行为,外化为特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内驱力,成为学校每一个成员的共同追求。
二、实施聋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在加强聋校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了“优、实、活、整”的四字要求。“优”就是在学校文化建设活动中,运用最优化效益原则来评价各项工作,促进文化的最优生成;
“实”就是在提高办学文化品位中,把具体工作做实做细,力求落实到每个活动和每个管理的环节;“活”就是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资源的优势,取得最佳组合的教育效果;“整”就是把文化建设与提高优质教育水平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提升整体效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体实施中要求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塑造精神、构建文化、拓展内涵、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和“明晰科学的思路、敬业奉献的队伍、规范高效的管理、全面全优的质量”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崇实进取的机关文化、尚德砺志的团队文化、全面育人的宗旨文化为核心,着力构建先进的、富有特色的教育行业文化,着力打造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使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建设成为教学设施完善、教学环境优美,拥有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教育内涵、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和厚重的学校文化积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提高、学校的自主发展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磨砺品质、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用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坚持高品位提炼。虚心学习借鉴外地外校先进经验,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与现状,正确地判断学校内外部条件变化,客观分析学校发展的充分条件,详细掌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积极地吸纳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广泛听取师生的建议,反复论证,精心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方案,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主线和工作重点,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策略。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做起,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从提炼制定校训、校徽、校歌、校风、教风、学风做起,彰显学校文化的内涵;从开展节庆活动和艺术教育做起,丰富学校文化的载体;从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倡导和谐出发,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从关爱每一位师生成长做起,突显人文关怀。例如双辽聋校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成长,快乐学生生活”的学校发展愿景,并做到了教师在爱的奉献中舒心,学生在爱的滋润中开心。
坚持高标准建设。我市各校坚持“深层次挖掘、高品位提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永久性留存”的学校文化建设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次到位,充分体现了试点学校文化建设的高起点、大手笔特点,使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旧貌换新颜,为师生营造了优雅、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为聚智集力,全力打好学校文化建设的攻坚战。市教育局先后投入900多万元资金,改建、重建校舍,凸显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的个性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成效卓著:基础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师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乐于奉献;学生勤学慎思,尊敬师长,张扬个性,全面发展。比如我们在改建伊通聋校时,就把突出萨满文化作为建设的核心,学校建筑体现萨满风格,课程设置突出萨满校本课程,养成教育突出萨满礼仪,文体活动突出萨满特色。
三、开展聋校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改变了认识。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改变外界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评价。曾几何时,四平某聋校生源萎缩,老师们工作热情低落,聋生家长忧心忡忡。在聋校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提出了“让每一名聋儿童都具备独立生存的技能”的学校发展愿景。同时,在市教育局的全力支持下,开展了情趣高雅、彰显人文的校园环境建设,并打造了一支精神饱满、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了一个全面发展、勤奋上进的学生群体,从而改变了社会对这所聋校的评价。老师们的干劲有了,学生们回来了。这个成功的案例,进一步加强了教育局对整个特殊教育发展的认识,树立了加大对特殊教育发展支持力度的信心和决心。这是我们感觉聋校学校文化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启示和宝贵经验。
二是振奋了精神。各聋校通过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学校领导的工作激情被激发,工作潜能得到开发,教师主人翁的意识大大增强,全市教育系统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要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越来越成为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的普遍行为。四平聋校被评为四平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支部,校长张珂琪同志被吉林省总工会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
三是扩大了影响。要实现四平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窗口示范学校,树立标杆形象,提高四平特殊教育的社会效益,争取上级领导和部门对我市特殊教育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关怀。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四平特殊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
四是提升了素质。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校长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学习、借鉴、吸收、思考、内化,这一过程对校长素质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是增强了信心。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既需要资金上的投入,更需要时间、精力和智力方面的投入。困难多、矛盾多、难点多,但我们不畏难、不叫苦,不少学校抓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工作成效也非常突出。四平聋校创新开展的“三特”教育模式(班主任有特长,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技),使学校已经形成了“手抄报班”、“书法班”、“古诗诵读班”、“讲故事班”、“红歌歌词抄写及手语演唱班”等,学生中大量涌现出了“古诗能手”、“故事大王”、“小画家”、“编制高手”等有特技的学生。校长张珂琪同志以“三特”模式创建为内容的论文《隐形的翅膀》在《现代特教研究》发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把我市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形成四平自己的学校文化特色和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四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