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乃嘉
我于2004年—2007年在上海市盲童学校就读高中,现已大学毕业,并回到盲校从事教师工作。作为当年的盲校学生和现今的盲校教师,我想就学校的语文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良师指引
我对语文的兴趣是在高中才发展起来的——确切地说,是在学习了高二年级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后才被激发起来的。
它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一首朦胧诗《致橡树》。诗人在作品中以橡树做意象,把树比作自己的爱人,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美好向往。第一次接触如此风格的文学作品,其即景抒情、含蓄隽永的写作手法不禁深深地吸引了我。
如果说第一次的火花是《致橡树》这首诗点燃起来的话,之后这个文学之火在我心中一直熊熊燃烧要归功于我那时的语
在诗歌创作方面,凃老师也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在创作的初期,我的诗歌还非常稚嫩,作品中明显有着生搬硬套的痕迹,有的甚至写得就像网络歌曲的歌词,根本说不上是文学作品。但凃老师却不这样认为,他总是为我寻找每一首诗中的成功之处,将它们挑出来,从创作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好处。记得那时,他在津津有味地品读我写的每一首诗后,有时会猛地从座位上跳起来大喊道,“这一句太好了,与某某大诗人的某某诗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在想想,我这位高中生几天拍脑袋想出来的诗句怎么可能与大诗人比呢,老师肯定是“忽悠”我的。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忽悠”在那时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迷上读书 厚积薄发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使我真正开始爱上文学的绝不仅仅是那次拓展阅读中的十几首诗,而是之后开始的不断地阅读。
学习舒婷的《致橡树》,让我领略到文学的美妙,它为我打开了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老师鼓励我们去广泛地阅读。我们也不仅满足于熟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而是根据个人的兴趣主动地涉猎各种风格的文学作品。我专程去书店购买了朦胧诗选集,阅读了二十多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朦胧诗作品。阅读这些作品,使我对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写出的诗歌习作也渐渐走出了“网络歌曲歌词”的怪圈。后来,我又将自己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其他各类文学作品上,阅读了古今中外多部短篇小说、名人传记和文学选集。我先后阅读并爱上了欧·亨利、狄更斯、契诃夫、海明威、郁达夫、舒婷、顾城等多位中外文学巨匠和著名作家诗人的代表作。其中,顾城和海明威是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他们对我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影响最深。
在发展我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上,凃老师一直非常支持我。他从来没有以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和高考的复习任务为由来阻止我的课外阅读,相反,他经常向我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听我谈阅读每一本书的感受并同时分享他的读书心得,即使在高考就要来临的时候依然如此。就拿我后来爱上海明威的作品来说,如果没有老师告诉我的那些文学评论家的不同观点,我可能直到现在都不会知道,区区几万字的《老人与海》中竟然隐藏着说不完的人生哲理,更不会疯狂地迷恋上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产生想要研究他的每一篇文字的冲动。
初获成功
2007年下半年,我已经从上海盲校毕业,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在一个平常的下午,我接到了凃老师的电话。他告诉我,我在高三时创作的诗歌作品《爱》在今年的“冰心”作文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上海赛区一等奖,同时还代表上海赛区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我兴奋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有比我更兴奋的,那就是凃老师。
当我被邀请参加颁奖典礼,在典礼上发言,接过鲜艳的奖状,看到作协主席亲自为我写的点评时,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的习作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得到了文学大师的赞赏,我开始迈出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当然我也知道,这一成功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今后的路更长,我应该锲而不舍,继续努力。
我还感到,我是幸运的。如果没有语文课本中的那篇《致橡树》,如果学完课
学无止境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不懂天文地理,不懂算术几何,但一定不能不懂文学和写作。语文素养是学习其他一切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人之所以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不仅引导我求知,而且教我做人,做“大写的人”。
凃老师对我在文学上的支持和引导,给了我一把通向学问的钥匙。进入大学之后,因为专业的原因,我进行文学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撰写研究报告和科研论文。但是,爱好文学所养成的准确、严谨的写作风格让我能够用简洁、精确的语言来描述每一个科研成果,让我尽量不会因文字组织问题使文章产生歧义。
如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感学无止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是“长流水”,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我希望自己也
回想当年的经历,是那篇回味无穷的课文,是那位循循善诱的凃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使我爱上了文学,带我走入了文学的殿堂。每想到此,我内心总会激动不已。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