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蓓瑛
“如果说中国百年语文步履蹒跚地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遇到了无数的困惑和疑问。”那在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学生集中的辅读学校,语文教学所走的路就更为艰难、曲折,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止步不前。有不少人提出“这些孩子还需要学习语文吗?他们学习语文有什么用?”这样的声音至今不绝于耳。面对这样的质疑声,面对学生残疾程度日益严重的事实,辅读学校是否要设置语文课程?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怎样的语文教学,等等。围绕着这些问题市教研室在设置辅读学校实用语文课程以及研制实用语文课程指导纲要中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问题一:中、重度智障学生是否需要学习语文?
回顾二十年前,辅读学校是以轻度智障学生为主,199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设有语文学科,并由人教社统一编写并出版了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教科书(试用本),辅读学校中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采用此套教材,通过降低难度,减慢进度,运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然而目前,辅读学校大都为中、重度智力障碍以及自闭症、脑瘫学生,他们认知能力低下,学习语文的障碍重重,教材也因时代的变迁、对象的变化不再完全适用。他们是否还有必要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意义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辅读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从两个方面进行回应。
第一个方面是从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思考语文学习对培养目标的重要性。“无论教材如何变化,时代如何流转,语文都面对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要为未来中国培养什么样的人。”同样,在辅读学校的课程设计中,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培养目标,我们要将这些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人。伴随着辅读学校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培养目标在我们的脑海中愈来愈清晰:这些学生经过学校的培养,接受学校教育,虽不能像普通学生一样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也不能像轻度智障学生一样能够完全自食其力,对社会有所贡献,但他们可以做到在支持下自理生活,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在辅读学校中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设置一系列课程来达成,其中实用语文就是一门最基本,能够为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奠定基础的课程。实用语文课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如他们能倾听、理解他人的提问,能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情感,能看懂生活中常用的文字与标示,这样学生才能参与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服务于社会。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调研了解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以及他们毕业时能够达到的水平。在课程开发初始编制小组对智障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适应性能力、写字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发现,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学生在准确书写汉字、掌握笔顺、运用书面句子的能力会有所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经过规范、系统并且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到毕业时他们能认读常用字词600-1000个左右,部分学生能正确书写,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如认识商店招牌,看懂学校与社区的通知、填写简单的表格,等等。
在几番思量以及取得一线调研数据之后,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中、重度智障学生仍然需要学习语文,他们也能够学习语文,但需要开设适合他们的语文课程。
问题二:中、重度智障学生可以学习怎样的语文?
对普通学生来说,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独特的定位与功能,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对于智障学生来说,适合于他们的语文课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他们学习的是生活中的语文。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语文学习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只有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在人与人的自然相处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可见,辅读学校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它更凸显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与功能性,更关注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学习过程的情境化、学习结果的个性化,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其次,从课程本质上来看,他们学习的就是语文本身,即对母语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在课程内容方面总体上与普通学生的相近,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与非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从这些课程板块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实用语文课程不仅学习语言文字,还兼具着补偿和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功能,例如矫正语音,学会正确用词、用句进行需要的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通过手势或其他方式与人进行沟通,等等。
出于以上两方面的思考,《辅读学校实用语文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了该课程在辅读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实用语文课程是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它是学生发展思维、补偿缺陷、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
问题三:怎样能够让智障学生学习并学好语文?
我们认为,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中“科学地教”是最关键的。“科学地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二是要依据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
首先,语文的教学无论教学对象如何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只有了解语文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做到教学的正确性、严谨性、科学性。在辅读学校,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下,沟通能力缺乏而无依据地选择教学内容,随意地教。如部分学校觉得学生学汉语拼音有难度,觉得教不会,就放弃拼音教学,或者是完全根据经验或感觉,随意选择一些幼儿读物进行字词教学以及阅读教学,这往往会成为辅读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辅读学校的语文教学也是有系统的教学,最初始的拼音教学对智障学生来说有重要的矫正发音的补偿功能,循序渐进的字词教学、词句表达中隐含着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由浅入深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智障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要教好智障学生语文的前提是循序语文学科本身的教学规律与原则。
“科学地教”还要求在教学中要把握智障生认知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实用语文课程应根据智力障碍学生不同身心特点,在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如有些脑瘫学生理解能力要优于其精细动作能力,因此在教学可提高他在文字理解方面的目标,而降低在书写方面的要求。根据智障学生在认知、情感、沟通等各方面能力明显落后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语感、学习语言,重视整体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加强综合实践,同时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和现代化信息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让学生通过感知、参与、合作、体验、实践等多种方式学习语文,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