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何文辉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是温州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于2009年由原温州四所不同类型的特教学校合并成立,是一所年轻的老校。学校占地185亩,建筑面积5.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所新建校,学校从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
一、立足实际,加大信息化设备投入
对于信息技术发展来说,硬件建设是工作的前提。建校3年来,学校每年都会预算专项资金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维修与采购。从2009年至今,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硬件投入资金800多万元,软件投资近20万元。现学校建有信息中心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低视力教室一个,校园电视台一个,学生机房4个,普通多媒体小平台教室57个,综合多媒体教室61个,其中电子白板60套,教师用机196台,师生人机比超过3:1,做到了学生教室一室一套,教师一人一机。
学校更加重视教育系统的建设与系统的整合。目前学校已实现校园网站与办公OA系统的整合,使得学校信息发布与管理更加及时高效。校园一卡通使师生考勤、食堂就餐、校内消费等连为一体,专业数据库软件的引入使得学生心理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等等都实现了数字化。
二、落实应用,加强教师信息化素质培训
信息化设备是基础,应用是关键。目前,学校共有专业信息技术教师9名,其中相关专业毕业的8名。为了促进教师对学校新进多媒体设备的了解,学校在每年的校本培训中都安排了信息技术学习内容,既有总体规划又突出当前的重点。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多媒体平台应用、电子白板、OA办公系统、网站信息上报、flash制作等专题培训近10次。
2012年,学校与温州市电教馆合作,组织全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加了浙江省教育技术网络远程培训。经过6个模块的学习,共有123名教师取得了信息技术应用中级证书,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
三、以生为本,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信息化建设重点是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目标。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方面,我校有如下特色:
1.信息技术助力个别化教育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教育教学的开展必须在有效测评的基础上进行。以往的纸质测评,计算繁琐,查阅费时,尤其对于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班级来说,这一矛盾尤为突出。为此,学校借助专业软件对个别化课程评量的结果进行电子化处理,在软件的帮助下形成各项数据的侧面分析图,帮助教师更好地更快地完成评估分析与研判。每阶段教学计划完成后,教师都会将评估资料上传电子学籍系统,使电子学籍系统成为学生移动的个人成长档案袋,呈现学生的成长历程。
2.信息技术与康复教学紧密结合
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存在很多难点,现代信息技术在训练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为康复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基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发展和认知学习的特征与规律,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数字媒体,给予听障儿童多种感官刺激,利用新颖的有趣的卡通动画场景激发听障儿童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并能较长时间的维持训练听障儿童的注意力。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听觉与言语训练的有利途径,辅助听障儿童的听觉与言语康复训练,使其尽快且顺利地回归主流社会。以启音博士听觉康复训练仪为例,通过此训练仪评估听障儿童在听觉各阶段(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听觉理解、短文理解)的发展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及目标,对听障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校园电视台成为校内信息交流平台
2011年,我校成立了星光电视台。它既是师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又是校内外信息交流的平台,更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校园电视台两周一期的节目,从策划、主持到拍摄制作,都有学生的全程参与。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大舞台,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弥补了学校教育在生活教育上的不足。目前,校园电视台节目已成为我校师生最喜欢收看的节目之一。2年来,已培养小主持人9人,手语同期翻译5人,配音3人。
4.数字化设备帮助低视力学生阅读无障碍
2011年6月,学校与温州医学院合作,建立了全国首个标准设计的低视力示范教室,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的数字化助视设备。从此,我校低视力学生彻底摆脱了大字课本,可以直接阅读普通教材,也可以通过转动、调节镜头,看到教师的板书。不夸张地说,电子助视设备的使用,极大地弥补了低视力儿童的先天缺陷,成为信息技术服务特殊教育的经典案例。
5.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
教研博客,研有深度。教研组活动经常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导致蜻蜓点水、浮于表面。针对教师都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能力的现状,我们推出了各个教研组的网络教研活动,要求各个教研组建立研训博客,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经典文章上传博客资源共享,同时借助博客发起教师论坛,对于日常教研活动的热点难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打造了现代化校本教研平台,使教师既能畅所欲言,更能资源共享智慧碰撞。
关键视频,研有效度。日常的听评课活动,我们经常是随听随评,既缺乏可凭借的实录又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反思。因此,我们借助“基于关键视频教研”这一专题活动,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视频的形式刻录于光盘,再现课堂关键视频,帮助教师更好地发现问题,研讨对策,提高课堂教学执行力,使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更富有实效,真正做到既是研之有物,更能研之有效。
6.全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为了做好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我们极其关注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主题教学活动方案等都上传到校园内网,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参考借鉴。在分享自己教学资源的的同时也给了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享受到更多成功的喜悦。
四、今后努力方向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其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今后我校将在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课程整合方面加大理论研究和投入。学校计划建立专门的课堂录播系统,使精细教研有第一手素材,继续充实学校资源库建设,使其能够满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需求。我们还将加快信息系统的整合,争取全面实现校园管理数字化。
(作者单位: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