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聋生在高中阶段“有学上”并“上好学”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以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为例

杨七平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是国内最早对聋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从学校1953年正式对聋人实施正规的中等职业教育以来,我国的聋人中等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聋人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历史。六十年来,为了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他们的升学与就业问题,国内不少省市都已纷纷办起了聋人高中或聋人中职校(班)。如果说,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国内各地在聋人高中阶段的办学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话,那么,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笔者认为聋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高度普及聋人高中阶段的教育,做到让每个聋生在高中阶段不仅“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

产生这一想法,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如今我国聋儿的出生率已呈下降趋势,聋生生源人数总体在减少;其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以及随班就读工作的扎实开展,越来越多的聋童通过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后,自小学开始就已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不再进入聋校读书。因此,在聋生总体人数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今后聋校教育的对象将从以往以智力正常的单纯的聋生为主,转为以重度听力障碍与既聋又脑瘫或既聋又智障等多重残疾的聋生为主。

以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为例,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对聋人进行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学校在招生录取方面,几年前就已基本实现了从以往择优录取到 “零拒绝”的转变,使以往被拒之门外的多重残疾的聋生如今也能入校就读,做到了让每个聋生都能在高中阶段“有学上”。

随着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日益重视与各地聋校办学条件的日趋改善,做到让每个聋生都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应该说并非难事。然而,在高度普及聋人高中阶段教育的情况下,要想真正实现让每个聋生都能“上好学”则绝非易事,需要从事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毋庸置疑,经过近六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智力正常的聋生的教育与教学,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者已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与经验,而且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内心深处自然也时时洋溢着工作成就感。如今,要让这些教惯了智力正常的聋生的教师去教那些多重残疾的聋生,教育教学的难度与教师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对此,学校领导不应有丝毫怨言,而应以身作则,积极引导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者正视与接受这一现实——全国各地聋生人数总体都在减少,今后聋校教育的对象将以重度听力障碍与既聋又脑瘫或既聋又智障等多重残疾的聋生为主,这是大势所趋;而后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聋生人数总体减少本身就是人类的一大福音,让每个聋生都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反映了我国社会的进步,让每个聋生在高中阶段都能“上好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作为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者理应责无旁贷,迎难而上,努力帮助每个聋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其次,要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对课程标准的功能所达成的基本共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与审查、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依据。在国家尚未编制聋高中阶段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078月正式颁印了《上海市聋人高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并于200910月正式颁印了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社会、科学、体育与健身、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课程标准,为进一步深化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的课程与教材改革,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奠定了扎实基础。试行下来,上海市教委2009年编制的聋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智力正常的聋生而言,无疑是适合的;而对于既聋又智障等多重残疾的聋生,则显得过高。因此,需要事先对这些既聋又智障等多重残疾的聋生进行科学的测评,然后从这些聋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与要求,编制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使得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者在对这些聋生实施教学与考试评价时有据可依。

第三,要在适应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教学。高度普及聋人高中阶段的教育,必然会导致同一年级中出现智力正常的聋生与智力障碍的聋生并存的情况——简而言之,就是同一年级甚至同一班级内聋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悬殊。以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2010年新生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满分100分)为例,就出现过最高者98分,而最低者6分的情况。对此,要想让每个聋生在高中阶段都“上好学”,需要学校在充分了解聋生差异、适应聋生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教学。由于聋校一般采用的都是小班化教学,因此笔者建议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分层教学。首先根据学生各学科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年级学生按学科分为若干层次;再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订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然后在各学科课堂教学及其延伸段中,通过“走班制”的形式开展适应各层学生差异的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而且可以避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的情况发生。

第四,要在研究聋生的基础上寻求有效方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殊教育学校也不例外。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对于智力正常的聋生,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者可以说已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教学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对既聋又智障等多重残疾的聋生而言是否管用,还需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育与教学往往都是从研究学生开始的。对于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者而言,研究聋生不是一项额外新加的研究任务或工作要求,而是作为聋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能力;研究聋生不是聋教育工作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意愿或教学经验来预设与实施,而是要通过“大爱”这把钥匙真正走进聋生的心灵,在聋生的世界里找到教育他们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想让每个聋生(包括既聋又智障等多重残疾的聋生)进校后充满兴趣地参与学习,并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作为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者就应认真研究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然后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教育策略,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样寻求到的教育教学方法才会是真正有效的。

第五,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施个别化教育。由于学习水平、兴趣特长、家庭经济状况等各种原因,聋生对高中毕业后生活道路的选择并不相同,有的选择升学深造,有的选择就业工作。对此,学校要在尊重聋生差异的基础上,实施个别化教育,以尽可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就当前而言,对残疾学生的教育,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有效教育方式是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性化教育。在面向班级全体聋生的基础上,依据个体身心特点的差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设计与安排来实施个别化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个聋生的潜能,使其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虽然目前国内在聋高中教育阶段实施个别化教育会碰到诸多问题,如我国聋高中阶段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等,但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和总结,并且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克服难关,探索出具有中国聋教育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个别化教育模式。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对聋人高中阶段教育的高度普及,今后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对象很有可能以重度听力障碍与既聋又脑瘫或既聋又智障等多重残疾的聋生为主。在高度普及聋人高中阶段教育的情况下,如何真正做到让每个聋生不但“有学上”,而且都能“上好学”,这需要我们聋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者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