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军
杨浦区学前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设于杨浦区鞍山幼稚园(公办一级)内,是从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与康复训练的专业机构。目前机构内有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脑瘫、唐氏综合症和听障儿童共31人。
近年来,杨浦学前特教工作在“医教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下,以《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杨浦区特殊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指引,不断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促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发挥特殊教育机构功能,贯彻“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的服务宗旨,以“普特融合”教育思想安置特殊儿童,以多样有效的手段与方法为特殊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训练。
鞍山幼稚园作为杨浦区唯一一所集普教与特教为一体的融合教育幼儿园,除了特教专用资源教室外,普特儿童共享着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其他设施设备。在这一有利的条件背景下,我们在思考,普特融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何有效利用普教资源为特殊儿童服务?在“医教结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估,制订个别化训练计划?经过实践研究,鞍山幼稚园以构建“普特融合幼儿园”的发展愿景为契机,遵循医教结合的科学原则,落实“普特融合,整体发展”的课程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形成了普特融合的教育模式,并打造了一支普特融合教育师资队伍。
一、规范管理机制,确保有效运行
1.
医教结合,科学评估
中心建立了特殊儿童从发现—诊断—上报—复查—安置的规范化入学流程。结合医生的诊断报告、专家的综合评估报告、教师的观察记录等多方面信息后,对特殊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实施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2.
普特教研,合力研究
普特融合教育,即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同龄儿童一起学习、活动,教师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实施个别化的教育训练,使特殊儿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快、更适宜的发展。学校坚持开展每月一次的普特融合教研活动,特教专职教师和普特融合资源教师共同交流、分析普特融合幼儿的阶段性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和完善教育训练计划。
3.
园本培训,全民参与
由于普班教师每年都会随着班级年龄段调整而变化,而特教每年又都会有特殊儿童参与到普特融合计划中,因此鞍山幼稚园的所有普班教师都要具有普特融合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我们建立了普特融合园本培训课程,以专家讲座、案例分析、专题展示、一课三研等多种方式培训普班教师,深化课程理念与行为,学习如何撰写普特融合教育计划、案例分析与反思等,使普班教师群体获得专业提升,并逐步打造出核心团队,承担不同年龄段特殊儿童普特融合教育的引领和指导工作。如,学校小中大班组现各有一名普特融合骨干资源教师,承担起特殊儿童全融和半融的教育任务,同时对组内其他平行班的特殊儿童参与普班不同版块活动进行指导。
二、内化课程理念,加强内涵建设
1.
“普特融合”课程理念
“普特融合”课程理念为“普特融合,整体发展”。依托医教结合的平台,让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互相渗透、互相支持,有时互补,共同发展。以让特殊儿童提高多方面能力,身心和谐发展并回归主流社会为最终目标。
2.
“普特融合”课程内容设置
3.
“普特融合”课程实施方法
本着“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我们充分发挥环境、游戏在一日生活中的整合和渗透作用,为特殊幼儿创设出温馨、自然、和谐的生活化环境,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一日活动中;以游戏形式为个别化训练的主要形式,注重提高特殊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基本认知能力的发展。根据在园就读的全日制特殊儿童不同的残障类型和程度,分别采取半融合与全融合两种模式。我们已做到了“运动”版块的全融合,同时根据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在游戏和学习板块时分时、分段参与普班的活动,在与健全儿童的共同生活中,逐步提高社会性能力。
4.
“普特融合”课程管理方法
实施以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为原则的课程管理。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儿童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知识,促进儿童发展。如在自闭症的训练中我们以“运用游戏教学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为课题,确定了以教学目标生存导向、教学内容生活导向、教学形式个体导向、教学方法训练导向、教学反馈成功导向为内涵,融个别训练、小组训练、集体训练为一体的“三训结合”教学模式,并且把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家庭干预计划——波特奇早期干预计划灵活地运用到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使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更有针对性,幼儿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5.
“普特融合”课程评价
根据课程宗旨和目标,着重探索过程性评价和个别化评价。除了特教专职教师每日记录特殊儿童的行为表现外,融合班的教师也记录着特殊儿童在普通班中的各项行为表现。强调评价目的的科学性与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关注评价内容的显性表现与隐性内涵的各种变化。我们在特殊儿童入园时先进行基础评价,然后每学期末都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康复训练的实施方案。
三、制订适切计划,实现一生一档
1.
分析幼儿情况,选定合适的教师和班级
每个普特融合幼儿都有包括登记表、幼儿入园情况、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评估等在内的个人档案资料。我们根据这些原有基础分析和个训情况,确定可以进行融合的幼儿人选及融合的程度。同时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师和班级。如中心有一名特殊儿童,父母都是聋哑人,长期的家庭环境影响造成了听力和言语障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个训后,为了让孩子有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我们将他纳为全融合教育对象,并选择了普班一位懂手语的教师为班主任,方便家园沟通。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快融入了集体生活,和健全孩子一起学习、活动。每天固定时间由特教专职教师进行个别教育训练,普特合力促进其身心全面、最大化发展。而家长通过与班主任的手语交流,每天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家园合力,使孩子逐渐消除紧张情绪,情绪稳定,并开始主动与同伴交往。
2.
制订融合手册,开展有序渐进教育
我们为每位特殊儿童建立了一生一档的发展档案,并设计制订了普特融合幼儿的活动训练档案。从学习、运动、游戏和生活四大领域着手,分析困难与问题,明确目标与措施,同时对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估反馈。学期、月及周、日计划紧紧相扣,注重过程性调整,使普特融合教育真正发挥实效。
3.
关注阶段发展,逐步扩大融合版块
学校根据特殊幼儿的不同情况,将融合活动分为半融合(半日活动的融合)和全融合(一日活动的融合)两种形式。初次开始融合活动的幼儿从独立版块开始,一般选择适合的运动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运动中协调身体,促进感觉统合基本能力的发展;在游戏活动中感受环境,鼓励表达,促进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当特殊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版块融合活动获得了进步,则会根据其实际情况进一步为其选择参与学习版块或半融合活动,直至其发展需求达到全融合的状态。
四、开展园际联盟,辐射区域教育
1.
开展园际教研,提高区域内各教学点教师的专业能力
鞍山幼稚园承担着指导区域内四所特殊教育教学点的任务,因此我们定期组织园际教研活动,让教学点的资源教师与鞍幼的普特融合教师面对面交流、互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聆听专家讲座、实践观摩活动、制订个别方案等方式,提高教学点资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2.
送教上门,现场指导融合活动
由鞍山幼稚园特教专职教师担任区域特教教学点巡回指导教师,送教上门,和教学点资源教师一起观察、分析特殊儿童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提高各教学点开展普特融合活动的实际能力。
教育的本真是让每一个孩子的潜力得到挖掘,普特融合教育终将成为主流趋势。愉快地接纳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这是普特融合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的守望和期待。
(作者单位:杨浦区鞍山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