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清
思想品德课要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盲校思品课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要抓住盲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因地制宜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盲校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正如《走进新课程》一书所言:“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愿景就很难实现”。
一、盲校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校友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促进盲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长期以来,教师对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内涵、价值、意义等认识不够,课堂教学仅限于教材资源的空间内,造成教学上的单调、枯燥和乏味,影响了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拓展教育教学内容、激活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丰富师生的情感生活,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盲校更有特殊意义。
首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由于视力的缺失,盲童感知世界方式有很大局限性,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意识不到事物的改变或新事物的出现。因此,各种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和盲人的读屏软件形成的多种形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扩大他们的信息量,弥补他们的视觉缺陷,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其次,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有利于残障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健康成长。许多盲生由于视力缺陷等多方面因素,对自己的缺陷很敏感、对自己的态度异常的自尊、自负或自卑、缺乏自信心;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表现出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态度消极等。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可以帮助残障学生培养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学会感恩、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二、开发与利用各类资源的实践和探索
课程改革要求思想品德课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努力从单纯“教教材”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进行了积极尝试。
(一)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书指出:“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教师作为“活生生”的课程资源同课本、学具、课件、音响和网络等“冷冰冰”的课程资源相比更具有鲜活性和现实性。
融入社会是盲生最为纠结的问题之一。在教学八年级《融入社会、完善自我》一课时,我请同学预习内容,并指导每位学生结合学习生活中所碰到的困惑,设计2至3个问题。我邀请了本校的两位青年教师,一位是全盲、一位是低视力与同学们一起上课。他们曾经都是我校的优秀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工作,是大家一致公认的阳光青年、优秀党员教师。他俩围绕成长中的烦恼,就如何自强不息、努力成长、成才,如何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争当奥运会、世博会志愿者等问题进行现身说法。而后学生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
2.
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学习习惯、问题与错误、个体差异、群体特征等,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华东师范大学
3.
学校网络、图书馆等现有设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的教学设备如图书室、计算机房等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我鼓励学生利用盲人读屏软件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4.
学校历史和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本身是一本教科书。上海市盲童学校的百年历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了盲教育史上许多第一,培养了残奥会的冠军、音
(二)校外资源开发和利用
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将校内外两种资源有效结合,是教育改革要研究的课题。
1.
联系社会生活,链接社会热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我组织学生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故事会”。要求学生关心、收集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并以演讲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我请同学们收集发生在身边的普通市民的感人故事,如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而致残的最美丽的女教师,为制止乱刀砍人、保护行人和小学生人身安全见义勇为的外来民工,诚信经营最美丽的个体户油条哥,还有人们熟悉的徐虎、雷锋叔叔的故事,以及社会上好多好心人士进行捐助等等事例。“故事会”告诉学生人间自有真情在,激励学生向善向上,遵守社会基本道德,学会感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
2.
利用社会资源,了解社会发展
我倡导开放式、主动参与的情境性的教学,给学生全方位体验。“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这一章教材涉及到“上海现代交通网络”的内容大大落后于现状。为此,我把课堂设到学校附近的十号线地铁站,请地铁工作人员介绍上海轨道交通网现状和发展前景,指导盲生体验如何在盲文地铁换乘地图引领下,学会享受现代交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感受生活的美好。
3.
用好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
“道德本质上是实践活动的”。我校与公共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学校、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建立了联系。我们盲生和学校党团员,大手牵小手,到学校附近的车站、地铁站开展创建文明城区宣传等志愿者服务;与普通学校联谊接触、进行社会调查等。盲生在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在扩大与健全人的沟通和交流中,亲身感受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我在思品课课前指导,课后收集反馈总结发扬,让思品课促进学生成长,为提高盲生综合素质、促进盲生全面发展努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