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学校中的“小众”,实施个别化教育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蔡 骏

静安区市西小学位于静安区的商务中心,全校400名学生中有来自五个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9名,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学生1人,非上海户籍学生数占45%,其结构更为复杂,有外省市城镇户籍的,有农民工随迁子女,还有小部分是港澳台、华侨和外籍子女。

以往,我们强调学生的这种“身份”差异,同时把差异简单理解为优劣、等级,于是,我们提供的就是有等级差别的教育服务。随着我们对全纳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学习,我们认识到这些差异是源自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独特的生理机能,独特的生活经历,独特的成长环境,独特的兴趣爱好……这种差异是没有优劣和等级之分的。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我们淡化学生的“身份”,改用“多样性”来解释这种复杂,为之提供多元的教育服务,从课程到评价,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业进步和精神成长,让鲜花和小草都有生命成长的空间。

全纳教育是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虽然,我们面对的小众是特殊学生,但全纳教育的思想告诉我们,教育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于是,我们开始研究这些小众的特殊需要,为他们制定个别化教育措施,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对于这些特殊学生,传统做法就是课后补习,但学生每天的主要学习生活是在一天六七节课中渡过的。如果放弃这一天六七节课,而用一周一节课的时间来补一周三十二节的缺,那是杯水车薪。因此,我们首先把视线集中在整班学习的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机会存在着悬殊的差异,我们往往会发现优秀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长期独霸讲坛,那些胆小的、内向的、表达不流畅的、思想较易开小差的、基础相对薄弱的“听众”,也就是我们开始关注的小众就会渐渐在集体中落伍。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机会与学业成就成正相关,这也印证了“课堂学习中的积极分子一般都是学习成绩的佼佼者“;而上述这些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是课堂中长期潜伏者或沉默者,无论是在全班学习活动还是小组学习活动中,他们始终是最忠实的听众。

于是,我们设想从学习机会入手,研究个别化的教育措施,通过保障学习机会来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成就。

措施一:根据“小众”特殊需要 设计学习任务单

案例:一位听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单

我执教的二年级中有一位听力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双耳听力减退,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虽植入人工耳蜗,经过康复,但康复效果不尽人意,听力和发音都存在明显的困难。

一年级时,学习内容简单,教师的语速比较慢,因此不难在群体中照顾到该生,有时,教师还会有意识地对着该生讲述,以便让该生有机会看到教师的口型,以帮助他理解。

升上二年级后,学习内容的数量和难度均有所增加,教师讲课的语速也明显加快,表达以段为主。这种变化使该生要跟上伙伴的学习节奏难上加难,一般教师只能先照顾大众,后关照个别的方式,等大众练习的时候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采用这种方式兼顾大众和个别,经常出现该生在伙伴听讲学习时无所事事,且这样的场景在整班教学中越来越多。于是,我在《迎面接力跑》这个课中尝试给这个特殊的“小众”设计个别化的学习单,以帮助他跟上伙伴的学习节奏。

这名随班就读学生虽有严重的听力障碍,但他的识字量很大,在他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运动觉表象要比听觉表象多,因此在他这个缺少语言的世界里,对直观形象的纸质呈现的任务单更能理解。于是针对该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他设计了另一份特殊的学习任务单。下面两张学习任务单是分别给全体学生和小鲁的:

 


这张个别化学习单的结构与其他学生使用的是一样的,只是在任务二、三的“正确技巧”板块增加了文字描述。这些文字内容是该生在整班讨论时无法通过听课获得的。教师试图通过文字阅读弥补他的听力缺陷。

在该班执教时,我照例将大学习单贴在黑板上,像其他班一样组织教学,同时我给该生这张特别的学习单,指导他阅读后,根据阅读提示进行练习,以便掌握动作要领。

该生有了特别的“学习任务单”的帮助,基本与同伴同步掌握了迎面接力跑的动作要领,在之后的迎面接力比赛中做到错肩正确、交接棒正确,传棒时机掌握得也得当,没有出现失误。 (案例提供者:冯德芳)

这个案例的教师根据听力障碍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扬长避短,发挥其识字、阅读的长项以弥补其听力缺陷,帮助他跟上伙伴的学习节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的自信心。这种特殊的学习单还被运用到语文、数学等课的教学中,使该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措施二:小组学习 保障小众的学习机会

案例:数学《逆推》教学中的小组学习

作为小班化教育的实验校,我们坚持组织“小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学习机会。“小组学习”使全班问答的一个人发言机会,扩大到“小组学习”中的六七个人发言机会,但那些积极发言者仍以他们的敏捷思维霸占了“小组学习”的话语权。教师通过在小学学习中设计规则,保障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机会。

小组任务:我是小小气象员,学生需运用逆推的方法推出各个时刻的温度。


这是一张图文并茂的学习任务单。任务单中教师还增加了活动顺序要求,以保障一个小组中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机会。

规则:每4人一组,编号14号,24号,依次类推,学习状况逐渐递减,4号同学为特殊学生。活动先由2号同学开始,逆推出下午6时的温度,接着是3号,推出中午12时的温度,最后由4号同学推出上午8时的温度。整个活动中由1号负责检查其他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做及时指导,最后,由1号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的逆推过程与结果。

(案例提供者:王玮)

由于教师设计了特别的活动顺序,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4号既有观看2号、3号两位同学解题思路的机会,又有独立完成最后一步逆推的实践机会。

措施三:开发适合特殊学生的课程

案例:高位感觉统合校本课程的开发

经过实践,我们看到了在整班教学中的个别化教育措施的效果,但整班教学要顾及全体,对小众的照顾还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同时重视个别化的辅导与训练。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补习之外,学校探索了基于资源教室建设的高位感觉统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间满是阳光的大房间作为孩子们活动的场所,配备了基本的感统训练器材:有平衡轮、蹦床、阳光隧道、大笼球、大陀螺、跷跷板……

我们在静安区特教指导中心的指导下筛选对象,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并制定个别化的高位感觉统合课程。

高位感觉统合校本课程总目标为:通过认知任务、问题解决任务和感觉统合相结合的活动,提高学科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资源教师及其他学校工作者的帮助下,提高特殊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水平,尽快回归主流课堂学习。课程由“以认知任务为主的高位感觉统合训练”和“以动作企划为主的高位感觉统合训练”两部分组成。

为了让这些小众尽快跟上同龄学生的学习步伐,回归主流课堂学习,学科补救仍然是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一般感觉统合训练中加入认知任务,如背诵、口算、造句等。学生需要在完成感觉统合任务的同时,进行认知加工,如在拍球的同时回答老师提出的口算问题,或者在旋转的同时造句等。

动作企划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调控自己的身体姿势或者身体动作,以完成既定的动作目标。以拍球为例,以动作企划为主的高位感觉统合训练要求学生在拍球同时行走,并在拍规定次数之后到达既定的位置。

我们为这些学生每周安排两次一小时的课程学习,每次学习都有记录,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不断调整。

经过一年多课内外的个别化教育措施的实施,这些小众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随之,学业成就也提高了。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成效,我们会继续努力,办惠及每位学生的学校。

(作者单位:静安区市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