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智障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陈奇
为了进一步推进“个别化教育”工作,2008年,我校对低年级段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师在怎样满足学生差异,落实个别化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中笔者以一个重度智障学生的个案为切入口,探讨重度智障学生“个别化教育”的问题。
一、个案情况
汪某,男,14岁,是我校低年级段的一名重度智障儿童,智商无法测定,智龄在13到15个月左右。该学生认知水平低,只能听懂教师的简单指令;存在语言障碍,只能模仿发音,不能用语言表达;大、小肌肉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差;注意力方面,无意注意占主导,注意保持时间在2秒之内。
二、教学计划
针对该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结合个别化教育的理念和教学内容为其制定了以下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 “抓”和“放”的指令。
2. 发音练习“dou”。
3. 肌肉运动训练、增强手眼协调性,学会全手抓。
4.
培养专注力和秩序感。
(二)教学内容
抓豆:要求学生端坐在桌前,用一只手(左右手交替)全手抓,将豆子从一个碗里抓到另一个碗里。
(三)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专用教室
教学具:碗口直径为
教师:助教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二师生配比
(四)教学时间
该项训练持续时间为2个月,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
三、教学实录
1. 时间:第四教学周,周三上午10点半,生活课
2. 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由主教教师负责3名轻度和2名中度智障学生的新授活动,由助教教师负责2名重度智障学生的个别训练(1人缺席)。
3. 过程记录
环节 |
教师行为 |
学生反应 |
(1) |
教师引导学生就坐 |
学生就坐 |
(2) |
教师取出学具放置于桌面 阻止学生抓托盘 |
伸手抓装有学具的托盘 |
(3) |
坐于学生左侧,扶住学生右手手腕引导他去抓碗里的豆子。 |
将手伸入碗内,没有出现抓的动作。 |
(4) |
抓一把豆,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 |
看着老师的脸 |
(5) |
扶住学生右手教他抓的动作 |
抓起一把豆子 |
(6) |
扶住学生右手引导其将豆放入另一个碗中。 |
在将豆放到另一个碗的过程中提前松手,将豆撒在了地上。 |
(7) |
教师要求学生将撒在地上的豆子捡起来。 |
学生俯身将豆子捡起(三指抓)。 |
(8) |
教师引导学生将捡起的豆子放入碗中。 |
学生将捡起的豆子放入碗中。 |
(9) |
教师将部分豆子撒在地板上,让学生去捡。 |
学生俯身将豆子捡起,有时一次捡一颗,有时同时捡三颗,并将豆子放入碗中。 |
全手抓是生活训练部分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主要针对儿童的手部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学期初在对学生进行前测后发现,汪同学在进行全手抓豆工作时有四种表现:
(1)在教师发出指令后不将手伸进碗内进行抓握;
(2)在老师引导下将手放进碗里后手部没有动作;
(3)将豆全手抓起后立即松手,不能提起;
(4)在教师手扶手的情况下,将豆抓起后离开碗的位置,在手未到达另一碗上方时将手松开。
通过前测,教师判断汪同学尚不能完成“全手抓”工作。考虑到全手抓是训练手指肌肉的基础训练,是为学习生活内容打基础的。因此为了发展该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提高其今后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任课教师将“全手抓”列为他本学期的训练内容之一。然而,一个偶发的事件,却让我们发现他其实已经具备了“三指抓”的能力。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全手抓”的失败呢?
四、分析与反思
(一)加强评估的准确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该学生并不是不具备“全手抓”的能力,失败可能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
1. 该生不能理解教师的语言,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2. 此项工作中将豆子从一个容器抓到另一个容器与其原有生活经验没有联系,而让学生从地上把东西捡起,与他的已有生活经验有联系,所以他能很好地完成。
为了验证该生是否已具备“全手抓” 能力,教师又进行了一次测试,测试情况如下:
测试材料:巧克力豆若干、玻璃碗一个、餐巾纸
测试方法:学生与老师一起坐在桌前,将盛有巧克力豆的碗和餐巾纸前后放在学生面前的桌上,老师用全手抓出一把放在他面前的餐巾纸上,让他从餐巾纸上抓取巧克力豆吃。等他吃完后,引导他从碗中再全手抓出一把巧克力豆放在餐巾纸上。
测试结果:汪同学能够全手将巧克力豆从碗里抓起,并放在自己面前的餐巾纸上,并用三指一颗颗抓巧克力豆吃。
从两次测试的不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前期的测试中,教师没有选择合适的测试材料和方法,导致了测试结果的偏差和学情分析不够准确,误判该学生不具备“全手抓”的能力,因此在之后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实施环节都出现了问题。由此可见评估的准确性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进行科学、系统、准确的评估,才可以对学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制定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才会有针对性,才会真正帮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工作”
准确的学情分析是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前提,而有效落实“个别化教育计划”则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作为辅读学校,我们在将“蒙台梭利教育法”运用于低年级段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用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具多为针对正常幼儿园设计的“工作项目”。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感到教学内容不适应我校学生的实际。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们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相应的“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以“抓豆”为例,为了使此项工作更适合我校的学生,尤其是中重度智障学生,可以做以下的改进:
1. 豆子的选择
(1)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可选择大小不同的豆子,大的豆子(如扁豆)适用于手部肌肉运动障碍较大的学生,小的豆子(如绿豆),则适用于手部肌肉运动障碍较小的学生。
(2)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豆子,如:巧克力豆、赤豆、绿豆、黄豆等,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 容器的选择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选用玻璃或塑料的容器,以豆子落在容器中发出的声响作为这一项工作的兴趣点,引发学生操作的兴趣。但针对存在情绪障碍的学生,也可将容器更换成编织筐,降低豆子掉入容器时的声响,减少对此类学生的刺激。
(三)注意训练的整合性
我们学校的学生很多都存在多重障碍,教师还要做到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活动,将认知发展、肢体康复、语言矫正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仍以抓豆为例:对于存在运动障碍学生,如果是行走困难,则可以打破坐在桌前进行抓豆训练的规则,让学生在一定距离内往返行走,在训练手指肌肉的同时可训练腿部大肌肉;如果是蹲起有困难,也可将容器放置于地上,使学生必须有蹲起的动作后才能完成活动;对于有语言障碍的学生,可以要求他在抓握的同时进行发音训练,如:“dou”、“zhua”、“fang”等。
在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探索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能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设计好每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备好每一份教案、上好每一堂课,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充分地发展,快乐地生活。
(作者单位:静安区南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