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雅芳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对智障儿童心理发展来说,活动比起其他方法更为有效。笔者以辅读学校心理课堂为实践基地,在课堂中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一、活动在辅读学校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中重度智障学生在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方面的贫乏性,仅靠“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矫正和补偿的。实践显现,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是在不同的活动中进行的。《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上课、活动等多种教学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设计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类活动,创设宽松、和谐、健康的活动氛围,增强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和获得,培养智障学生的积极情感,不仅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课程理念,更将成为最大限度促进智障学生心理发展的一条有效教育途径。因此,在辅读学校的心理课中融入各种适合智障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活动效应,增强智障学生直接体验的获得,对培养智障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活动在心理课中的实践与运用
(一)活动设计着眼于培养积极心理
智障学生由于生理缺陷、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往往与健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水平相差悬殊。“还给智障儿童一个健康心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它对智障儿童具有重要的实效价值。因为智力的康复、情绪的稳定、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等心理素质,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这与现下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关注学生的积极面,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积极人格,体验幸福,是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心理辅导课中活动设计的立足点应该紧紧围绕培养智障学生积极心理来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去学会在“逆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例如:让学生知道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如何改善学习障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积极面对挫折,提升自身的耐挫能力;培养愉悦的心境,乐观面对身边的人与事;学会感恩与宽容,提升良性行为等等。
(二)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目前,在辅读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他们的思维直观、具体,身心发展侧重于直接经验的获得。基于此,笔者对心理课中活动内容的选择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宗旨,注重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作为活动资源,或择取生活素材,或模拟、创设相近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使智障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易于感悟、敢于表达,成为心理课堂上的主人。
例如,在心理课《传递》中,为引导学生体验传递过程中的愉悦,学会用友好、友善的方式主动与他人交流,笔者将“助残周”和“汶川地震”这两个生活情景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主动用行动向灾区人民传递关爱之情。
师:其实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人用自己的行动在向你传递着什么。只要用心找一找,你会发现很多例子。
(图片欣赏:助残周活动)
师:看了或者参加了这些活动,你们的感受如何呢?
生1:很快乐。
生2:很感动。
师:你们能感受到社会上的这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吗?
生1:帮助。
生2:关爱。
(媒体播放:汶川地震及震后救援)
师:你们是否有参加类似的活动?你为灾区人民做了哪些事呢?
生1:募捐。
生2:看新闻。
生3:默哀。
……
师: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在向灾区人民传递什么?
生1:关爱。
生2:友善。
在开展该课堂教学时,正值四川汶川地震后不久,各种媒体信息、社会呼吁充彻于耳。学生们也在近阶段参与了很多学校组织的抗震救灾活动,包括宣传、默哀、捐款、捐物等等,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和感受。由此,老师结合这一重大社会事件以及一年一度的助残周活动,组织相关的课堂活动,既是对学生人际交往的辅导,也是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而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也更易于智障学生认知、理解和感悟。
(三)活动过程关注身心互动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应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每一个心理活动,注重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同时,在活动的开展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体验情感,训练行为。通过心理游戏、心理测验、录像、音乐、心理剧、讨论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沟通中,增进彼此信任和合作观念,使心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
《多变的情绪》一课中,为了使智障学生能正确地感知情绪,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笔者创设了一系列互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1.
游戏互动。在紧张激烈的“抢椅子”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了自己的情绪变化。结合老师的即兴采访和点拨,使学生感受到了人类情绪的多变性和多样性。
2.
小组互动。以小组互动为主要形式,在学生中开展“演一演、猜一猜”和“采蘑菇”等活动,透过生生互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情绪,感受自己的情绪,同时学会向他人表达情绪体验。
3.
师生互动。以师生互动为切入点,在老师一步步的提问和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积极情绪的重要性,并学会多角度地思考,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用行动去保持快乐的心境。
4.
音乐互动。针对学生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引入音乐互动,在唱唱跳跳动动中,和老师一起感受开心、快乐。既是对今后学生用行动调节心情的一个示范,也使整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活动实效侧重体验感悟
心理课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的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可见,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活动是载体,体验是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讲,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代替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因此,关注学生思维、情感、态度的流动,加强学生对活动的体验与感悟,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快乐小天使》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领悟在和他人分享中能获得更多快乐,体会“快乐共振”。笔者设计了“快乐无限”这一活动环节:
师:让我们用打节拍的本领表演儿歌《娃哈哈》,看谁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表演得最好,带给小天使更多的快乐。
(提出要求并示范:用手指打节奏,从一个、二个直到五个。)
学生活动。
师:刚才我们用打节拍的本领表演了儿歌《娃哈哈》。在表演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提示:用一个手指到最后用五个手指打节拍,效果一样吗?)
生:一个手指打节拍,声音轻。五个手指打节拍,声音响。
教师小结:对,手指参与的越多,声音也就越响亮。那么,如果把手指比作快乐,你有什么启示吗?
生:自己快乐只有一份快乐,大家都快乐,才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点拨:大家说得真好,一个人快乐只有一份快乐,人人快乐并能共同分享,就会创造出无限的快乐。
该活动环节是在让学生体会到分享快乐和助人快乐的基础上,通过用手指打节拍表演儿歌《娃哈哈》,帮助学生加深对快乐涵义的理解。用手指数量递增所产生的音响效果,由浅入深地使学生懂得“一个人快乐只有一份快乐,人人快乐并能共同分享,就会创造出无限的快乐。”
三、几点思考
研究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些许困惑。在反复解读了《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有关内容后,对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1.
活动过程中的应变
活动过程中对于方案设计的使用与处理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设计的内容、步骤、方法等与实际操作实施时往往会出现落差。不要被设计所框住,非要让学生按照我们设计的去做,要灵活处理,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2.
课堂上自然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课堂上自然生成的资源不管与本课内容有关还是无关,都是学生思维的高潮点。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千万不要抹杀学生的这些想法、说法。
3.
适时、适度地使用“肯定、表扬与奖励”
赞许和表扬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的,何况孩子们,更何况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他们更需要。既然这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但在使用时应注意:时机的把握(学生成功兴奋时);度的掌握(不要过头);量的控制(不要太频繁);人的选择。有效地运用肯定、表扬和奖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殊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笔者在从事智障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数年中,一直关注活动在课堂中的实践和运用,虽然小有成效,但期间仍存在着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希望通过后续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辅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心理课堂对智障学生的心育功能。
(作者单位:嘉定区成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