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记录册》选摘
*
适应职业化的组织文化
作为华师大特教学院刚毕业的本科生,初到长宁初职,对学校工作相当陌生,简直是一头雾水。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集体很注重对新教师的培养,在这里我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回顾走过的四个月,发现进步与感悟在一点一滴的集聚。从一开始面对许多工作时的手足无措,到现在基本能适应工作节奏,而且还乐在其中;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学校的一些做法到现在慢慢地开始赞同、欣赏学校的每一项工作,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转变,对于自己来说更是一次质的飞跃。在这里,我慢慢地学会“努力过程,看淡得失,满怀感激”;在这里,我慢慢地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这里,我慢慢地学会用优雅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在这里,我让我的思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锻炼。
——新教师黄美贤
*
适应专业化的课程建设
在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方面,一直接受着校本教师培训,通过请专家来校指导,看有关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及光碟片,出
——原聋人中学教师陈红英
*
适应信息化的工作方式
2003年,我从小学调入长宁初职,由于新学校开展“数字化生存活动”,对网络知识贫乏的我,担心自己跟不上同事的工作节奏。于是,在暑假里,我向自己的侄子请教,把遗忘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复习了一下,并完成了学校要求的教师暑期作业——无纸化备课。开学后,电脑的使用进入实战阶段。一个中队网页把我弄得焦头烂额,由于使用计算机不够熟练,在网上破坏了别人的资料,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这个时候,同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当我在操作上遇到问题时,每一位老师都热情地帮助我。一年多过去了,现在自己已经会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文字输入、制作小报、PPT在课堂教学的使用都已驾轻就熟,有时遇到难题更是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寻求帮助了。
——新调入教师王晓源
*
适应人性化的师生关系
大学毕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接手了一个完成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的中重度班级,说实话,我的心里实在没底。面对这些学习能力普遍偏弱的学生,一开始并不适应。我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揣摩他们的心理,所以常常忽略了学生内心真正的感受。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和我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层无形的墙,他们并不愿意对我真正敞开心扉。向老教师请教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自己并没有将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落到实处。如何跳出教师本位,如何实现以生为本,并不只是顶着“老师”这个冷冰冰的头衔,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我仔细地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与有经验的老师一起探讨各种教育方法。天气冷了,我会叮嘱学生多穿点;烹饪课练刀功,我告诫学生千万要小心;学生病了,我第一时间送上问候;学生过生日了,我准备一份小小的礼物。渐渐地,我和学生成了朋友,他们会亲热地喊我“姐姐”,和我一起打羽毛球、踢毽子,带来自己喜爱的糖果分给我,打电话让我保重身体……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批特殊的孩子,他们质朴的语言、诚挚的眼神、信任的微笑,总是轻易让我感动。
——新教师盛慧丽
*
适应多元化的专业引领
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屈指算来,已经近半年了,我逐渐适应了长宁初职团结向上、紧张活泼的工作作风。刚刚进入长宁初职,一切都显得那样陌生,尤其是刚刚做班主任,一切事情无论大小,一下子全摊在自己的面前,面对这些事情,我发了愁——两个星期下来,只有招架之功。在这个时候,是学校行政领导组织的一个又一个的“新教师咨询活动”,帮助我解决了那些郁结在心中,久久不能够解决的难题。同时,我的导师、学科牵头人老师及有经验的老师也都提供了无私和巨大的帮助,让我在长宁初职大家庭的温暖包围下逐渐熟悉了业务。是她们在我每次组内交流课前帮助备课,解决在课前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醒我注意对同学们的分层和授课板书的情况;课后又积极提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褒优的同时又会提出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的具体措施。让我逐渐领悟到上好一堂课,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更需要课前的大量准备工作——备自己,备学生,备教材;以及不计其数的课后工作——写出教学反思,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的基于理论层次之上的思考,同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新教师王海靖
*
适应循环化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的通行证。我们新教师每个学期要开十次的组内交流课,围绕着两个内容,也就是说,一个内容开五次。每次开完课后,进行评课,评完改、改完再上、上好再评,这样一轮要进行五次,所以自己在教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一开始对于教学的不熟悉到现在基本能够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公开课的时候能够基本做到从容面对。从中经历了种种甜酸苦辣,虽然自己是高级烹饪师,但是,每一次评课结束之后其实自己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因为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自己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在教学上确实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自己很虚心,把心态调整好,能够接受师傅和老教师的细心指导,自己进行了及时反思,然后再进行改进,在这样一个过程下来之后,自己也确实得到了提高,所以,有这样一个结果自己也从内心感到无比高兴。
——新教师苏晓平
*适应伙伴化的团队学习
明天就是我开第一次组内交流课了,我很紧张。看着刚刚写好的很不成熟的教案,有点不知所措。是不是该先试着讲一下呢?我摆开架势,准备试讲,可是话到嘴边,却像噎着什么,怎么也讲不出。明天该怎么办呢?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度过了这难熬的一夜。第二天,组内交流课开始了。这节课是教水壶的使用。我仓促上阵,手忙脚乱地演示了一番,就让同学们开始操作了。同学们可能都没看清楚示范,也是错误百出。我见此情景只能一一耐心地指导。最后,在把水洒了一地以后,这节课结束了。我心想
——新教师李峰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