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系列之一
包卫联
民族传统文化是教育资源中的瑰宝。作为教师要把民俗文化的植根在聋生的心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此我们开展了民俗文化教育系列活动,着重结合传统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对聋生进行中华民俗文化教育。在这类活动中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长知识,培养从生活中挖掘文化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让聋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精湛绝伦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一、学生情况
九年级共十二人,男生九人,女生三人,均为十五、六岁的花季之年。1/3的学生来自听力缺损家庭。
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追逐时尚,跟随潮流,喜欢过圣诞节、愚人节等。对于本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虽然都有生活的经历和过节的体验,但对蕴含在这些节日中的民俗文化却知之甚少。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聋生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习俗等。
能力目标:1、培养聋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
2、通过扎灯笼、做元宵等游戏活动培养聋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引导聋生主动参与,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
三、活动经过
(一)活动前的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习俗
(1)元宵节的来历
春节刚过,迎来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这些都是学生从网上、书籍中、报纸上找到的。
(2)元宵节的习俗
人们以“赶庙会”、“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合家团聚”等风俗欢度佳节。
2.收集、整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
学生们通过网上搜索,图书馆查阅,从报纸上摘剪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元宵的资料。
(二)活动的过程
1.交流有关元宵节的资讯
通过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整理收集的资料,并将收集的资料以各种形式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如:小报、绘画、工艺制作、电子演讲稿、Flash动画等)。
2.组织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片断一:猜一猜——猜灯谜,了解元宵节的相关知识。
元宵节上午,我校组织了猜灯谜的游艺活动。各班都挂上了五光十色的灯笼,还贴上了有关元宵节的谜语。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去参加猜谜语活动,在饶有兴趣的猜谜活动中既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又让学生了解了元宵节的相关知识。
片断二:
做一做——做花灯、包元宵,体验元宵节的民间习俗。
元宵节下午,师生们一起动手包“元宵”。一位老师和面,一位学生负责煮元宵,其余的同学做馅、包元宵。学生们做的元宵有大有小,有的还露了馅,但大家依然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吃着自己亲手包的元宵,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的。
看一看——游元宵灯会,感受元宵节的节日气氛。
在了解元宵节、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从网上的图片中看到了许多有关元宵的灯会、庙会的热闹场面。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去观赏元宵灯会,让他们置身灯海之中,感受节日其乐融融的氛围。
(三)活动后,现场习作指导
让学生们
叙一叙“元宵节”的活动经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味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利用晨会课交流感受:
我会包元宵了,虽然包得不太好,个头有大有小,但没有一个是露馅的。当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还不相信呢。在元宵节的晚上我特意露了一手,这下可把他们怔住了,当时我好高兴,好自豪噢! (徐凌)
通过元宵节的活动,我知道了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但我的爸爸在遥远的丹麦工作,不能回来和我们团聚,共度元宵佳节。元宵节的夜晚,我特别想念爸爸。 (许必力)
我不仅自己要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习俗,还要告诉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祖国的民俗文化,;将来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了小孩,我还要把节日的来历、习俗讲给他们听,这样就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了。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张炫)
现场作文指导:
首先,师生一起回忆活动过程:按“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活动后的感受”的顺序将活动内容罗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来说一说。最后,由说到写,成为一篇篇习作。
学生习作摘录: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听说城隍庙有许多活动,我真想去看一看。
没想到
啊,这里的人真不少,简直像南京路步行街一样热闹。
走进城隍庙大门,只见门框两旁竖立着两只五颜六色的大公鸡,好像在欢迎四面八方宾客的到来。
我们穿行在城隍庙的弄堂中,看到许多形态各异的灯笼。
我们又来到名闻遐迩的九曲桥。桥上,水面上到处都是灯,有西游记中的人物、四大天王、哪吒、二郎神······
最后,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中心广场,那儿搭建了一座好大灯山。山顶上,一只大公鸡雄赳赳气昂昂地在报晓,它的身边围着两只大母鸡和一群小鸡。山脚下,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几个淘气的孩子在舞龙灯······真是多美的一幅画面啊!
城隍庙里,上下左右,东南西北到处都是形态万千的灯笼,抬头是灯笼,低头观灯笼,真是灯的海洋。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灯笼,兴奋之情油然而生,它们将永远留给我的回忆中! (薛宝龙)
四、反思
(一)挖掘民俗教育资源,获取民俗教育资讯
从大自然与大社会中获取的知识是活的、直接的,是让聋生易于接受的。聋生获取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更应随时从生活中挖掘资源。为聋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主,能动地在生活中学习、体验。
(二)寓民俗教育于活动之中,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我将民俗教育和各类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有所感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内,我将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安排为学扎兔子灯,做元宵,品尝元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课外,我带学生走出校门游庙会观花灯,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聋生感受到浓浓的民俗节日气氛。
课后,将感性的材料通过交流得到提升,并通过现场习作指导,提高语文能力。
(三)传承民俗文化,做自豪的中国人
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是民俗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之一。目的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正地植根于聋生的心田。学生们通过实践与体验,充分领略到了中华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传承伟大祖国的宝贵财富,并为自己作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四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