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和建议
发布日期:2019-02-19   作者:特教研究所   

盛焕  高蓉蓉  汤松梅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大众化,作为残疾人群体之一的聋人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不容乐观。为了了解上海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针对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市场竞争和就业形势,扬长避短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使更多的聋人大学生在将来能够应对挑战,自立于社会,我们展开了一次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历届聋人大学毕业生。

(二)调查方法

1.问卷法: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上海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表》,发放书面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为60%

2. 访谈法:

走访各区残联了解聋人大学生就业状况;与5名历届聋人大学生作深入的一对一个别访谈。

二、调查结果

1.聋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情况

   24名毕业生中11名聋人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一周以上的实习,占80%。在这24名学生中,11名毕业生被实习单位正是录用,占44%左右。

2.就业单位的类别分布

聋人毕业生有35%在外资企业工作,35%在私营民营企业工作,10%在事业单位,10%国有企业,10%其他。

3.就业推荐的途径和渠道

45%的是学校推荐就业,且初期就业率高。25%通过残联的帮助,20%是通过人际关系,仅有5%是分别通过媒体招聘信息和人才交流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份工作则是通过残联帮助的居多,人际关系(包括其父母亲戚、同学朋友)的也有不少,几乎没人通过媒体招聘信息和人才交流市场。

4.就业单位的专业对口状况

 

学院推荐就业的岗位一般是专业对口的。而通过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介绍的工作,多数是专业不对口。几个区的残疾人劳动服务所负责人表示,现在的美术相关的单位一般不敢要聋人大学毕业生,担心聋人大学生没能力完成单位交托的任务。

5. 毕业生就业后的薪酬收入

50%聋人毕业生的薪酬为2000元以下,50%2000元以上。从调查中得知,月基本工资收入(不含年终奖金)在4000元以上的较少。他们的工资收入随工作年数的增长而增长,其增长速度与水平和健听人大致等同。

从工作单位性质上来看,上海收入较高的聋人大学毕业生多为外企员工,月薪平均为15002500元,个别聋人大学毕业生达到6000元至10000元;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聋人大学毕业生在1000元到1500元左右,但生活规律稳定。私营企业聋人大学毕业生情况和外企差不多,其月薪稍低,但发展空间较大。

从职业上来看,专业对口的职业如设计师(含广告、摄影、平面等)收入一般在1500元至2500,个别达到6000元至10000元。此外有少量的体力劳动者,月薪平均为5001000元,多为就业技能严重不足、文化水平低下,无法找到合适岗位的聋人大学毕业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对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进行了调查,发现聋人毕业生的对薪酬期望值平均为2900元。其中25%期待2000元(含以下),25%期待2000元到4000元,50%期待4000元以上。可以看出,聋人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和实际薪酬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讨论

1.聋人大学生专业选择有限,艺术专业学费昂贵。

目前聋人大学生的专业很有限。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偏见,即聋人只适合做术设计工作。最近几年来聋人的专业选择面稍微宽了些,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有计算机专业,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有园林管理专业,然而,在全国范围内,招收聋人的高等院校针对聋人的专业依然是艺术设计一类占多数。

另外,艺术专业学费昂贵,给聋人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我们来看下数据,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四年制本科)学费是一年6000元,书本费一年500元,住宿费300元,生活支出每月300元左右,专业相关东西的支出则是一年2000元左右。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年学费10000元,书本费一年700元,住宿费一年5001200元,生活支出每月300400元左右,专业相关的东西则是一年1500元左右,还没算上学院针对聋人大学生的特殊投入。可见聋人大学生就读的成本很高。

聋人学生读上大学后,家庭经济压力加重,很多人不得不通过申请减免、借款来读上大学。

2.社会上对残疾人还存有世俗偏见,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接受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情况下,照顾聋人大学毕业生的问题在用人单位看来是本末倒置的事情。相对于内地,上海的环境比较宽容开放,聋人就业环境也相对宽松,也比较容易得到认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一般而言,外企和私营企业对聋人持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因此聋人大学毕业生选择去这两类企业工作的比例高达70%。

3.部分聋人大学毕业生不能理性地正确对待就业问题

根据调查,聋人家庭为了给孩子治病、助听器、学说话开支往往占到家庭收入的70%,有的甚至背负了债务。除了早期的治疗、语训外,与聋人相伴终生的助听器的支出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因此,家有聋人(残疾人)的家庭普遍花销较大。很多聋人在就业的选择方面显得不太理性。他们对社会、自身专业发展了解的贫乏,单方面期待高薪酬和高福利,不考虑自身的能力与社会薪资水平,导致了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聋人及家长太在意薪水和福利,增加了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另外,聋人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受到各方面的照顾比较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懒散,常常认为自己是聋人,应该得到照顾和关爱,因此更看重一时的薪酬和福利,而不是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较少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建议

1.营造一个让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无障碍的环境和氛围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普遍缺乏耐心,而聋人因其交流不便问题而在就业中处于下风。其实除了交流不便这一点外,聋人和健听人并无两样,反倒比健听人做事专注,不易受外界干扰;忠诚度高,感恩心较强,不易跳槽。并且现在聋人有网络聊天工具和手机等通讯设备,方便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

美国在无障碍通讯技术和服务方面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美国聋人可以通过聋人专用电话或电视电话和健听人沟通,另外在面试的时候美国政府的人事部主管比公司通情达理,能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安排好手语译员给聋人面试。

在国内,广州已经率先实行了聋人电信固定电话中转服务,在营造无障碍环境上前进了一大步。另外,残疾人就业法律的修订与执行还需要时间与力量来推行。

总而言之,观念方面的转变仍然是最主要的,观念的转变,才能谈得上营造无障碍环境和氛围。毕竟,聋人也是人,与其他人的唯一区别只在于失去了听力和言语能力,但是其他能力还在,尤其是智力方面依然和健听人无异。

2.为聋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聋人均来自普通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偏偏只能选择学费高昂的艺术专业,其他可选择的专业寥寥无几,这显示了聋人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我们构想有两条路可选择,其一是全国各类大学开放招收聋人,分数线可以适当降低,让聋人自由报考喜爱的专业,录取后由政府提供手语翻译服务。那么聋人真正融入到健听人群体中,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避免了聋人常见的封闭心态。国外不少普通大学接收聋人,由政府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实践效果很好。

其二是聋人可不必融入目前的教育体制,而是另辟蹊径,按照美国加德莱特大学的方式组织个综合性聋人大学,全国各地的聋人汇聚在此,如普通大学那样学习,自由选修,自由地发挥个人能力。

3.开拓各种就业渠道,培养聋生的创业能力

聋生要改变就业观念,调整心态,对自己的能力及薪酬的期望值合理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工种和岗位。由于有语言障碍,聋人无法像健听人设计师毕业后可以马上投入到行业的第一线,利用语言优势与客户打交道。相比之下聋人失去了应有的不少机会,其能力难以很快得到了解和认可。

但是聋人大学生也有优势,他们有着活跃的大脑思维,专业操作能力较强,模仿力比较强。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聋人大学生希望能自行创业,但他们对政策了解不足。上海政府针对残疾人创业有优惠的政策,但聋人大学毕业生很少了解并利用。即使有所了解,也因担优自身能力不足、交流不便而放弃,情愿为他人工作以获取稳定的生活。针对这一现状,在对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上,应该向学生介绍残疾人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鼓励他们积极地就业、创业。

(本文经作者同意略作缩减)

(作者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06特教班聋人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