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红
一、语训背景
(一)幼儿背景
本次语言实践活动的时间设定在开学后3个月,教学对象是依依(女,5岁),盼琪(女,4岁),囿囿(男,5岁)。依依的蜗后神经发育不全,目前还不能做听觉康复。囿囿和盼琪为极重度听力残疾,入学后才开始佩戴语训机,听龄为2个月。三名儿童在入学前均未接收过任何形式的听觉言语和语言康复训练。在前三个月里,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适应佩戴语训机。
在学习上,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单元音的发音和对应的手指语,认读6个单元音字母;掌握了两个单元音音素组成的单音节及其意义,如“叶”、“袜”、“鸭”等,部分简单的双音节词,如“娃娃”。
在言语技能方面,幼儿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最长声时低于同龄健听儿童,即说话时的呼吸动力不足,构音器官运动的协调性不够。
(二)教材背景
本次活动内容由教师根据幼儿基础自行设计。学习内容的选择考虑到几个因素:(1)在幼儿已经掌握单元音和简单复韵母的基础上,学习音节。(2)这个音节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应该比较容易被聋童观察到;(3)它的发音方式能够和呼吸练习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不仅仅在呼吸练习的环节聋童能够集中地做呼吸训练,而且在语音训练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练习,将生理呼吸的控制与言语呼吸控制能够初步地结合起来;(4)这个语音所代表的意义是比较形象生动的,是儿童容易理解和认知的。
综合这几个因素, pa(爬)这个音被选择为新的语音训练内容。“pa”的发音要点:双唇送气音,声带先紧闭然后张开,使气流瞬间从声门冲出,舌位靠前、且低。“爬”的意义:“爬”可以描述“昆虫、爬行动物等行动或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或者“抓着东西往上去”。由于刚刚开始学习音节,不易设置太多的学习任务,因此先选择前者,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扩充意义。
(三)语训设计思路
由于幼儿的学习经验、“听”和“说”的经验少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让35分钟内的学习任务集中,活动设计童趣化、游戏化、多样化,并尊重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
幼儿的听龄仅三个月,在听觉方面主要进行感知训练。在学习发音前,呼吸、构音器官要能充分地运动,并配合“pa”的发音要点给出简单的手势,如食指由内向外快速滑动表示气流向外快速运动,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语言。这些都将为发音和意义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语言的学习和动作紧密联系,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归纳、总结,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pa”发音的同时,呈现动态的动物“爬”的视频,鼓励幼儿模仿动作,体验多种“爬”的经验,更好理解“爬”这个语音的意义,做到音-意结合。
在学习效果评价方面,遵循主客观结合、进行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主观听觉判断和观察,及时纠正幼儿学习发音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用录音笔记录幼儿的发音,便于前后比较,监控教学进程。
由于幼儿掌握的语言还很少,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主要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当幼儿表现出交流欲望时,教师用体态、表情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及时补充相应的语言。
二、语训目标
1.在充分的呼吸和构音器官运动基础上,掌握“pa”的发音;
2.通过看视频、模仿动作等活动,感知、理解“pa(爬)”的意义,建立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语训重点和难点
(一)语训重点
1、语音和意义的对应;
2、体会送气音,并能直呼“pa”
(二)语训难点
说音节“pa”时,送气音p和不送气音b不能混淆
四、语训过程设计
(一)语训流程图示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教学环节,见图1。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准备
(1)点名
师:“老师点名,说到”【幼儿(听)看老师的口语口型,当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时,能够指着自己说自己的名字,并举手说“到”,即“xx到”。练习基本的教学常规和看(听)话能力】
(2)听觉练习
师:听[指耳朵]
老师播放音乐,播放器有图案变化,幼儿看,举手;老师停止播放音乐,播放器没有图案,幼儿不举手;
【这一时期的常规练习,判断声音的有无】
盼琪和囿囿背听,举手判断声音的有无;依依看老师的操作和其他两位幼儿的反映,回答正确,则竖起大拇指说“好”,回答错误,则摇摇手。【同伴互动活动。此时选择德国作曲家来昂·耶塞尔写得管弦乐《玩具兵进行曲》。该乐曲包含了低、中、高频的乐器,节奏明快。借此来刺激幼儿对声音的感知。】
(3)口腔练习
播放《玩具兵进行曲》
l
吃话梅,照镜子
²
夸张地吃话梅,【重点是下颌的上下、左右、前后、旋转运动;看镜子中自己咀嚼的样子,感觉、体会咀嚼方式。】
²
师:“张大嘴
²
吃完话梅砸巴嘴,并张大嘴巴叹息:“咳,真好吃!”【重点锻炼双唇互碰,下颌向下运动的范围】
(根据情况适当地反复这一环节)
过渡:“我们来舔一舔牙齿”
l
照着镜子舔牙齿
²
舌尖抵住上齿面,来回摩擦齿面;
²
舌尖抵住下齿面,来回摩擦齿面;
²
舌尖抵住上门牙齿面,下颌打开,舌尖上下来回地拍打齿面;
²
舌尖抵住上门牙齿面,来回进出口腔。
【重点锻炼舌部运动,社会化的口腔运动练习活动,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兴趣,不觉得枯燥】
(4)呼吸练习
过渡:
“看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²
老师从布袋里拿出彩色的“吹吹卷”【突然出现的颜色鲜艳的事物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²
师示范用力地呼气,“吹吹卷”快速地展开,并持续一段时间。【老师用食指循着“吹吹卷”的运动快速地一划,一方面便于给幼儿指令,另一方面指导幼儿观察的重点,强调“快速”。“吹吹卷”的运动形象地表示了呼气方式,易于被幼儿理解掌握。幼儿学会快速、用力的呼气,能为掌握“pa”打下基础。吹出了持续一段时间也可以锻炼肺活量。】
幼儿模仿,老师个别指导
²
示范慢速、均匀地收气,“吹吹卷”慢速地收拢。【同样,师用食指循着“吹吹卷”的运动慢速地划】
幼儿模仿,老师个别指导
²
快速和慢速交替,玩“吹吹卷”【锻炼呼吸运动的协调性】
(5)唱音练习
(停止播放音乐)打指语,练习单元音的长音、短音,对核心韵母“a,i,u”增加练习量【边发音,边做下、前、后的口腔练习】。
2.新授
l
学习发音
²
老师从布袋里拿出细长的纸巾,将纸巾放在口前,发“pa”,同时食指从嘴角向外快速滑动。【帮助幼儿结合玩吹吹卷的经验,知道气流要快速地向外运动】
幼儿每人一张纸巾,模仿,师个别指导
²
老师将纸巾放在口前,响亮地发“pa”,请幼儿触摸老师的颈部。【让幼儿感受声带的振动】
模仿,老师个别指导(幼儿可能在此时容易将“pa”发成“ba”,教师可以帮幼儿做一些唇部的放松和按摩,示范发“pa”和“ba”时纸巾运动的不同,指出正确的运动,鼓励幼儿再次尝试)
²
老师出示拼音卡片“pa”,手指卡片,示范发音,请幼儿一起读。
l
学习意义
²
播放“蚂蚁爬”的短片,约30秒,三四遍。【让幼儿观察、感知动作】
师指视频问:做什么?
老师出示卡片“爬”,双手模仿蚂蚁爬的样子,指卡片回答:爬
幼儿跟读
(适当地反复多次)
再次播放“蚂蚁爬”的短片,老师指视频问:做什么?
老师出示卡片,给口型,幼儿回答:爬。
【“指卡片、读”的目的在于建立字、音的一一对应;“做动作,读”的目的在于建立字、音、义的对应。】
²
播放“北极熊爬”的短片,重复以上学习过程。
【看蚂蚁爬,做动作,再读音,幼儿经历了这一环节对“爬”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观察北极熊爬,作动作,再读音,增加幼儿的经验,让幼儿从自己看到的、自己的动作等经验中加深、归纳“爬”的意义。】
3.练习
²
老师出示蚂蚁和北极熊的卡通图片,并播放北极熊的视频
老师先指视频,再指两张卡通图片,问:什么?
幼儿指出相应的图片。
老师问:做什么?
幼儿做动作回答:爬
老师引导幼儿快速做动作,快速、连贯地说“爬”;慢速作动作,慢速连贯地说“爬”。
²
播放蚂蚁的视频,重复以上练习
4.
拓展
如果幼儿能较好地完成练习,则进一步增加说话的难度。
²
老师出示布袋,把手伸进布袋【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当幼儿们都看着布袋时,老师从布袋里拿出玩具娃娃,问:什么?
幼儿答:娃娃。
老师演示娃娃趴在地上爬,问:做什么?
幼儿答:爬。
老师演示娃娃趴在地上爬,说:娃娃爬。[说“娃娃”时,指玩具娃娃;说“爬”时,让娃娃爬]
(不要求三名幼儿都能准确连贯地说“娃娃爬”,重点在于感知完整地说一个句子。)
【立体、活动、真实的形象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和理解。先以视频影片的形式呈现蚂蚁和北极熊爬的动作,让聋童理解这个动作,然后再呈现平面的蚂蚁和北极熊简笔画,从对立体形象的认知转变成对平面形象的认知,在思维的抽象水平上给予一定的练习。回答娃娃“爬”是对这一意义的应用。】
5.小结
老师边指字卡,边做动作说:今天,我们学习了“爬”。
每个幼儿说一遍。
五、语训体会
当我出示蚂蚁和北极熊的图片,三名幼儿马上表演起“爬”来,一边表演,一边连续地说“pa”,囿囿甚至真的绕着小桌子爬了一圈,一边爬,一边说“pa”,发音比较清晰。从这些反应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本次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我体会到在指导聋幼儿学习说话之前,老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发音要点,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呼吸和构音器官练习。在此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适当的活动。教育无小事,聋幼儿的语言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在这条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四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