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培智学校中度智障生生存技能训练研究
发布日期:2019-02-19   作者:特教研究所   

课题组  

 

根据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活教育的目标及教育部1994年颁布的《训练纲要》,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摸索,形成了一套利用金山区资源优势,训练中度智障生生存技能的课程体系,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区实际,有效训练中度智障生生存技能之路。

一、研究的内容

1.金山区生存环境及资源优势的现状调查及智障学生家长对生存技能训练需求调查;

2.了解国内外对智障生进行生存技能训练方面的研究状况;

3. 编写“园林花卉,大棚蔬菜,老年人护理”教师培训课程。

4.探索训练智障生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5.探索生存技能训练的评价方法,逐步形成评价体系。

二、研究的过程

《农村培智学校中度智障生生存技能训练研究》课题共分三个步骤进行。

1.准备阶段(20009月——20019月)

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建立基地;⑤课题组成员进行分组;⑥报告论证;

2.实施阶段(20019月——20056月)

1)以课题研究内容为本,开发教师培训的校本课程、自编教材、教参,提高教师驾驭课题研究的能力。

请教行家里手,主动上门学习

②深入训练基地,积极实地考察

③遨游网站书本,提升理论素养

④开展头脑风暴,编写培训课程

⑤整合各种资料,专题培训教师

⑥反复酝酿推敲,自编教材教参。

2)以中度智障生的生存需要为本,依托三个训练基地,提高中度智障生适应本地区生存环境的能力。

①主导课定格训练

这里的所谓主导课,就是新授一个知识或训练一个新的技能的第一堂课。定格训练就是上主导课时,我们要求有老师一起听课,记录下主导课老师的训练步骤、要领,以便强化。

②各科渗透训练

各科老师通力合作训练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生存技能要领。如:班主任老师训练的形式以模拟训练为主,活动课老师利用活动课带他们到训练基地实地操练,巩固训练的步骤及要领。

③家庭辅助训练

为了使家校教育有机统一,整合一致,我们不定期地培训家长,平时经常与家长沟通。

④社区迁移训练

智障生并不象普通学生一样能将所学的技能迁移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去。例如:我们把学生带到蔬菜大棚,让他们钻进又闷又热的又有异味的大棚里与菜农一起种植、采收,慢慢地,学生领悟到了种植、采收的辛劳,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

⑤园地强化训练

便于课题的推广、延续,形成训练长效场所,在新校园内,搭建种植花草树木的暖房及蔬菜大棚,训练对象按照研究人员的指点,给植物浇水、除草、捉虫、施肥等,系统性地了解到了管理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要领,本校的中度智障生纯农户较多,大多数家庭有几亩地等着他们去耕耘,所以,到位的训练,为中度智障生的生存、为将来的养家糊口提供了平台。

3)以完善课题研究为宗旨,加强交流、研讨与展示,提高课题实施的质量。

①外出学习,博采众长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多次赴区内外学习取经。

②专题交流,提升内涵

20038月,课题组请来华东师范大学特殊儿童心理学教授汤盛钦,上海市特级教师、特殊教育专家银春铭。两位专家听了课题汇报后,既肯定了课题研究成功的一面,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课题的研究。

20045月,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的案例交流,教育局领导以及有关专家当场对案例进行了点评。

20046月,我们就编写的三套子教材在上海市特殊教育校本课程研讨会上作了交流。

③课题展示,展现成果

200310月,我们进行了一次全区性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推进了生存技能训练课题的实质性展开。

20045月,我们进行了一次课题研究的中期展示活动,专家们认为:该课题对中度智障生生存技能训练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很有成效的方法,训练效果明显,操作性强,为相关地区的辅读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总结阶段(20059月——200512月)

三、研究的成果

近五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归纳为“五个形成”、“四项创新”、“三个提升”。

(一)五个形成

1. 形成生存技能训练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如室内上课,准备好相应的蔬菜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让学生可看、可摸、可嗅、可吃、可涂、可画,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形成表象,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2)充分练习原则。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动作技能。

3)内化性原则。内化性原则是指训练中度智障生不断实践各种训练项目,逐渐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动作,并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地应用,内化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观察、模仿、实践与体验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技能。

4)主体性原则。任何学习与训练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实施过程中多鼓励、多表扬,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2. 形成生存技能训练的方法

1)主导课定格训练法;(2)各科渗透训练法;(3)家庭辅助训练法;(4)社区迁移训练法;(5)园地强化训练法。

3.形成生存技能训练管理网络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区内外都非常重视与关注。金山区残疾人联合会给予财力上的资助;农委、蔬菜办等给予理论与技术上的指导;华东师范大学汤盛钦教授提出理论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教育局局长徐虹亲自挂帅,担任课题组组长;进修学院院长、副院长亲临一线;辅读学校的校长书记既是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又是课题的直接管理人员;进修学院教科室、电教站人员也参与其中;各路人马并驾齐驱,形成了课题管理网,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4. 形成生存技能训练校内外基地

三个基地为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践方面的便利。

我们因地制宜在新校园内,搭建了种植花草树木的暖房及蔬菜大棚,成了训练的场所。

5. 形成生存技能训练三套用书

“三套用书”指的是《大棚蔬菜》、《园林花卉》、《老年人护理》这三个课程的校本教师培训教材,学生用的教材,以及相配套的教参、教案。将在课题成果的推广中检验其科学性、可操作性。

(二)四项创新

1.课程设置创新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学生生存方面的需要,参照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与训练纲要》,在课程设置的形式上,我们增加了生活适应课的比例,减少了实用语算课,尝试着走班制。

2.教材内容创新

为了中度智障生的生存,根据本区的特色,根据智障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编写了《老年人护理》、《园林花卉》、《大棚蔬菜》三本乡土教材。这三本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在校内广泛使用,形成了校园的亮点。

3.教师培训创新

2003年,我们申报了与课题研究相配套的功能性的教师培训课程。课题的研究使我们走研训一体化的道路。我们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也请编写教师培训课程的老师担当主讲人,还深入基地向行家里手学习,通过全员培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研究水平。

4.途径训练创新

1)主导课训练与各科训练相结合;(2)课堂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3)课堂训练与基地训练相结合;(4)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

(三)三个提升

1.领导素质的提升

随着随班就读工作一体化教育观念的深入,培智学校生源越来越差,学校职能从利用大量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文化性的知识转化为利用大量的时间传授给学生功能性的知识与技能,学校办学的理念也从普通学校的模式“文化知识的传授”向“中度智障生生存技能训练”倾斜。

2.教师素质的提升

长期与智障生朝夕相处,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怜悯多于普通学校的老师。但同时发现,老师们在文化素质方面不及普校老师,有倒退的趋势。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研究型的老师。

3.学生能力的提升

智障生在认知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健全的同龄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度智障生进行训练,明显的感觉到:在日常生活中,凡训练过的技能,他们的熟练程度、规范程度与训练之前大不相同,有些技能方面要超越同龄的正常孩子。

五、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1.要有合理性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增加了生活适应课比例,并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尝试了走班制,但课程设置还需调整。

2.要有系统性的教材内容

编写的三套教材,由于受编写人员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局限,校本教材呈现出结构松散、系统性不强的缺陷。

(二)建议

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办学理念有了新的拓展。学校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把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设施浓缩到校园内,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生存本领,也能避免九年后回归社会时束手无策的现象。

1.教育行政部门对智障生的出路问题要给予关注。

把学校训练与就业挂钩,希望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商量,对智障生的出路问题加以关注,指明方向。

2.给予特殊教育财力上的支持

资源教室对辅读学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开设厨房、卧室等资源教室,让学生操练基本的生活起居,使其受益终身。

超市已成为综合性的购物中心,在校园内建立模拟超市,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会购物,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完善这些设备,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

参考文献(略)

*课题研究组组长:徐      副组长:王秉衡

课题研究组成员:张汉为 李秀林 陈惠珍(执笔) 肖萍 陆爱燕 张平平 陈洁 张秀红   顾炎强  周爱丽  陆玉连 沈燕  李敏娟  张惠  奚华英   陆春莉  张灵敏  金建峰 周清华 柯美英  焦永强

本课题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作者单位:金山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