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上海智障教育的发展轨迹
发布日期:2019-02-19   作者:特教研究所   

银 春 铭

 我是特教战线的一个老兵,从事特殊教育近半个世纪;从事过第一线的教学实践,参加过特教学校的管理,参与过特殊教育学校各种教学文件的编制与论证;进行过特教师资培训和理论研究。今天回忆建国60年来上海特教的发展,万分高兴,感触颇多。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仅简要说说弱智教育这株特殊教育新苗的出土经过。

我国弱智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弱智教育尚鲜为人知。直到1978年初,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领导才产生了试办智力低下儿童教育的想法。他们知道我曾在苏联专门学习过这种教育,就通过长宁教育局委托我在第二聋哑学校开展试点工作。

我接受任务后,就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开始进行筹备。我首先翻译了一些苏联的弱智教育资料,组织从普通学校调来的三个教师学习,使他们对弱智教育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起草了《关于在上海市第二聋哑学校附设智力落后儿童辅读班的报告》,初步确定了招生对象(以轻度弱智为主)及名额、培养目标和任务、课程安排,招生办法等重要事项;还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向普通学校领导进行宣传。在1978年放寒假之前,我们在第六人民医院的儿科医生的协助下开展了招生检查工作。当时采用的是综合分析评定法,包括:了解儿童的家族史、发育史和发病史,进行基本的体检指标和神经科检查,借助提问了解儿童的理解和反应能力,检查儿童的知识状况,观察儿童在检查过程中的表现等;在对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确定儿童是否属于弱智,是哪一级弱智。第一次招生一共录取了24名儿童,分了两班,于1979年春节后的新学期正式开学。

当时的杭苇老局长非常关注我们的试验工作;在我们开学两个月后,就要我在一次区县教育局局长会议上介绍情况;他还向局长们提出筹办弱智教育的要求。果然,在1979年的下半年,闸北区、静安区也办起了辅读班,第二聋哑学校辅读班又新招了4个班;很快,到了1981年,全市已有9个区办了辅读班,招收弱智学生近600人。

我们的试点工作带动上海市的弱智教育在预料之中,在我国内地起到滚雪球的作用,却出乎意料之外。这得益于现代的大众媒体。时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都在寻找新气象、新事物。解放日报记者庄玉兴同志及时捕捉到了我们开办辅读班的信息,开学的第二天,就来学校进行采访;313就在解放日报上登出了主题报道《教育战线上的一株新苗——本市第一个智力落后儿童辅读班见闻》。这一新闻立即引起兄弟省市教育系统的关注。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就有安徽、山东、北京、浙江、江苏等10 多个省市派人来考察学习或接受培训。当时的教育部及时地抓住这个契机,于1985年初,在上海召开全国首次弱智教育经验交流会。会议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做法和经验,认为“1979年上海市教育局首先试办弱智教育,在全国带了个好头”。现场经验交流会成了我国弱智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弱智教育的发展。到1988年,全国首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前夕,已有24个省市办起弱智学校158所及大量的辅读班,在册学生总数达到13800人。

我国的弱智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从什么角度上看,都远远今非昔比了。

 (作者系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特教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