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证了上海盲教育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19   作者:特教研究所   

沈云裳

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一名从事了一辈子盲教育的老教育工作者,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同时,更深切感受到新中国特殊教育巨大的变化。

千百年来,残疾人一直受到歧视,盲人更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上海盲校创建于1912年,当时是外国人办的私立学校,属慈善救济性质,宗教气氛浓厚。1952年政府接办时,校舍破旧不堪,道路高低不平,教学秩序混乱,盲文课本奇缺。在校学生年龄从八九岁到四五十岁,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算命、卖唱甚至是乞讨的路。

我是五十年代到盲校工作的,几十年来,亲身参与了学校的变革,亲眼目睹了学校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记得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搞特教一无信息,二无资料,三无经验。为了新中国的盲教育,首任校长李牧子倡导爱心奉献、开拓进取,从整顿改造入手,带领全体教工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从实践到理论全方位地探索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老师们放弃自我,用全部爱心点燃盲孩子心中的火焰,帮助他们建立自强、自立的信心。老师们从课堂内外到学生家庭切实了解盲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盲教育的基本教学原理和教学内容,确定了弥补盲缺陷的基础课程和训练盲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多种方法。尤其是首创的盲校直观教学原则和方法,建立了在全国乃至亚洲都属一流的盲人教具模型室,成为兄弟学校的表率。五十年代学校首建了国内第一个盲幼儿园,开创了盲童早期教育的先河。为解决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学校发动教师和学生手工抄写盲文图书,建立了盲文图书馆,还创办了盲文印刷车间。为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校很早就探索职业教育,教学生竹编、针织、按摩(直到现在的中专职业班)、钢琴调律,等等。总之,在老校长李牧子的带领下,上海盲校为中国的盲教育填补了很多空白。

残疾孩子并非千人一面,即使是同一缺陷范畴的孩子,也因种种原因,存在着个体间和和个体内的差异。向他们提供合乎需要的教育是特教的基本任务。为此,学校进行了长期而又积极的探索。

七十年代中后期,盲校中低视力的学生逐年增加,为向他们提供合乎需要的教育,学校从1979年起在国内首先实施盲和低视力的分类教育。大家克服了国内没有先例的困难和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既主动积极又谨慎踏实的态度坚持试验了整整十年。从对低视生的教育安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到有关的助视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实践,还摸索出一套视功能训练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经过科学的使用和训练,低视生的用眼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他们有了阅读明眼书刊的可能。由此,低视生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他们明显地降低了心理压力,改变了自我形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勇气。1989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我校召开会议,充分肯定学校的分类教育工作,并向全国推广。1991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我校挂牌成立全国第一所低视力学校。

1989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对兼有智力障碍的视力残疾学生的教育。从这些孩子的实际出发,实行低起步、小坡度、慢步子,注重反复练和个别教育。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以开发潜能为中心,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对自己孩子取得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接着学校与美国希尔顿—帕金斯进行项目合作,把这项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下,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学校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如今,学校形成了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阶段的盲教育体系以及盲、低视、多重残疾三个教育板块,校园里环境优美,盲道四通八达,新添了不少无障碍设施,建立了适合学生需要的各种专业教室,基本实现课堂教育普遍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盲孩子在这里感受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温暖,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自强不息,奋发上进,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不少学生多次在国际残奥会上获得金、银、铜牌,学校音乐代表团6次出访日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演出水平征服了日本观众。六十年来,有700多位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回归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中有医生、教师、编辑、音乐工作者、各级盲协负责人和社会工作者,近年来更有50位学生先后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今昔对比,视障学生的命运有了彻底改变,他们已从过去的因残而废变为如今的残而不废甚至是残而有为。

上海盲校六十年的历程和发展,作为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盲教育走过的路程。是祖国母亲的富强,才有中国盲教育事业的今天。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相信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会越来越好!

(作者系上海市盲童学校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