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学校的发展道路
发布日期:2019-02-21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上海市盲童学校校长 徐洪妹

上海盲校是上海市唯一一所招收视力障碍学生的学校。学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差异大。反映在两个方面:学生年龄跨度大,有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残疾种类多,盲生55%,低视生45%,兼有多重残疾的学生10%以上。我们努力创办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在十多年前,学校提出了“针对差异、按需施教”的思想并取得积极的成果。在前三年的学校规划中,我们确定的长期办学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现代化盲校”;短期目标是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谐共享的文化、勤业精业的师资、残而有为的学生”学校。通过辛勤的工作,在长宁区的三年督导评估中,我们获得了总体和各单项都是优秀的好成绩。特别是在师资队伍方面,我们原来因老教师退休后仅有一位高级教师,逐步培养造就了一支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11名,参加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15名,上海市名师基地主持人1名,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候选人培养对象各1名,长宁区学科带头人3名,长宁区岗位能手10名。

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挑战。20121228日我校举行百年校庆庆典的前一天,时任市委副书记现任市人大主任殷一璀和当时的副市长沈晓明来到我校调研。他们语重心长地要求我校不但要争取全国一流,更要跟国际上最先进的特殊教育相比,要争做国际一流的特殊教育。如何做国际一流的特殊教育?国际一流的特殊教育的标杆在哪里?这是摆在我们学校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在制定新三年规划的时候,我们试图用以下几个变化来开启建设一流特殊教育的崭新发展道路。

一、求学校功能的拓展——建好上海市视障教育指导中心

我们要从单一的校内教育转为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实现上海视障教育的全覆盖,建设好上海市视障教育指导中心。

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我们要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为核心理念,以实现“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满足视障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需求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为全市不同学龄段的视力障碍学生提供教育、康复及保健等专业服务。我们开展了专业化评估,对各区县上报的115名疑似视障学生进行全面的视力检查,最终确诊近40名学生为本市第一批视障随班就读学生;我们还实施个性化服务,按不同需求教学环境和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设置康复、保健类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保证学生得到适性教育。近年来视障学生随班就读工作成效明显,对学生、普通教师、家长、巡回辅导团队等都带来了积极影响。

二、求学校教育技术手段的改变——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我们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教与学观念的转变,加快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2012年我校被中央电教馆命名为“全国百所数字化校园示范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数字化校园是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校园,是信息交流网络化的无边界校园,是信息呈现多媒体化的互动校园。我们将努力使我校具有以下特色:

1. 整合云技术,支撑盲童教育全过程。通过校园宽带的全面覆盖以及云技术与盲用软硬件的结合,实现课程等各类资源的大范围共享,提高视障学生的信息化能力。

2. 加强档案关联,支持以个别化教育为特征的医教结合。充分运用学生个人档案,关注并细化医学资料,关联个性化康复计划,按需研发康复课程并跟踪整个康复过程。

3. 建设精品课程,启动数字化“随班就读”,服务社会。在原有的“随班就读”项目基础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扩大受众面,提高实施效率。

4. 嵌入物联技术,建设安全人性的校园环境。结合盲童特点,充分发挥盲童听觉与触觉的优势,弥补视觉缺陷,挖掘潜能,充分利用物联技术,建设人性化校园。

5. 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多角色互通的交流环境。充分利用博客、微博等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学校资源,加强家校互动交流、提供给盲童自我展示的平台。

三、求学校课程的完善——开发学校康复课程

我们要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康复和保健的课程体系,以达到教育、康复和保健的相互融合,形成新型视障教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视障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我们的课程理念是:1.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程设计;2. 用多学科综合运用的方法进行视觉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3. 医教结合,为视觉障碍学生提供专业治疗;4. 强化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补偿性,促进教育、康复和保健课程的融合;5.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学生需要的个别化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

我们的课程结构有补偿类课程、治疗类课程、功能类课程、保健类课程等。

四、求学校文化的提升——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盲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继续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探索和推进学校文化的新发展。

在物质方面,从2012年至2013年,通过校安和学校修缮工程,我们重新改建和装修了教学楼、宿舍楼、康复楼、多重幼儿楼、音乐楼、手工楼、职业教育楼、图书馆、小礼堂、教师会议室,改造了学校的自然草坪和人工草坪。学校的文脉廊成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百年办学经历的历史长廊。校史陈列室更有几代领导、老师敬业奉献、披荆斩棘创造辉煌历史的身影,也有我们的学生自强不息、挑战生命极限、攀登全国乃至世界顶峰的剪影。我们也在进行室牌和墙面文化的改建,对每幢楼进行冠名,赋予每幢楼深刻的寓意,形成独特的校园人文氛围。

在精神方面,在校庆期间,我们编撰了8本有关校史、教师敬业奉献、学生自强不息方面的书籍,在全国和上海特教界引起轰动,在普教领域也产生良好的影响。我们创作了新校徽和新校歌,受到了全国特教界同行的赞赏、领导的高度肯定。我们提出了“自尊自强,团结向上”的校训,深深影响着生活于我校的全体师生,鼓舞师生为建设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化盲校而努力奋斗。我们对教师提出了“勤业敬业”的要求,让广大教师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通、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对学生提出了“残而有为”的要求,让全体学生做到“基础扎实、个性突显、人格健全、适应社会”。这些要求不但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也逐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在制度方面,200811月,学校引入ISO9001国际标准,通过各部门培训管理知识、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考核机制、PDCA循环流程,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努力促进学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我们对中层干部进行了10多次培训,学校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职责明确的层管式行政管理系统,包括课程管理中心、学生管理中心、课程研发中心、信息技术管理中心、随班就读资源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后勤管理中心、行政办、盲印厂等部门。制定了学校各部门干部和职工的岗位职责和学校73项规章制度。学校逐步形成齐心协力、群策群力的工作氛围,让各类教职员工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五、求师资队伍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分板块培养。第一板块:医教结合研究生培训班。让教师们参加医教结合的研究生班,全面提高医教结合的专业化水平。第二板块:科研课题的实践培训。让教师们投入到上海市重点课题、学校龙头课题《视障儿童教育、康复、保健相结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中去,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第三板块: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让教师们参加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活动,在备课、上课、说课、讨论等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分层次培养。国家级培训,通过国培基地的培训使15名国培对象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明显提高。市区级培训:通过名师基地、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教育学院精品课程、在读研究生、在读研究生课程班等途径,让教师的专业水平有较大提高。校级培训:通过项目负责制,开展“未来之星”培养工程,带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较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