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浦东新区辅读学校课程研发为例
王英
1994年在《萨拉曼卡宣言》中“全纳教育”这一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一起成为了最重要的三种国际教育思潮。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一种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教育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在“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的今日,对于承载着特殊教育使命的特殊学校该如何革新,如何突破呢?
为此,我们从评估出发,以评价为导向,尝试开发和实施能满足特殊学生需求的课程。此次我们就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分别开展了基于评估的“IEP制订”“生活技能课程开发”和“社会交往课程开发”三个项目的实践研究,获得了有效的实践成果。
一、基于评估的课程理念革新
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面临多个问题,其中两大重要问题是:特殊学生需要哪些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而科学评估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在课程开发伊始,我们就确立了以评估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帮助教师理清课程建设思路,把握课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一)借助生态评估,选择课程内容
以前开发课程时,或者拿他人的教材来改编,或者根据教师自己的主观经验来选择教学内容,缺乏科学的依据。在此次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引入了生态评估理念,帮助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生态评估是一种通过实地观察与评价,针对学生在其所属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中表现出的各种能力进行分析,以利于课程目标确定和内容的设计。它关注的是真实情景中学生的实际表现,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因而帮助教师找到适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点,从而开发相适应的课程。经过此次的课程建设实践,教师对于评估有了新的认识,也能将生态评估运用到课程内容选择和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例如在开发“生活技能课程”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生态评估来了解特殊学生在生活技能发展方面的需求。通过对学生所处环境和亚环境的分析,老师对学生“外出购物”所需的技能进行分解,整理出一张技能清单,并罗列出学生外出购物时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借助这张清单,老师可以清晰准确地寻找到每一个观察点,进而对学生进行观察与评价。对于学生能做到的,老师则需要思考这个技能的外展技能;对于学生做不到的,老师则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内容的教学。
像这样,经历了生态评估和重重筛选而最终形成的课程内容,相较于知识体系非常严谨的学科知识来说,也许系统结构并不完整,但却是最贴近学生需求的,也能让学生花费较少精力就能掌握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
(二)借鉴SSIS模式,提升课程效果
虽然是借鉴SSIS的模式,但我们并非是简单的“拷贝”,而是追求适合我们自己“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课程,通过以评促教、评教相结合的模式,适时调整我们的课程内容以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如图1所示)。在借助生态评估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开始实施集体教学。这期间,我们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过程评价,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如回答问题次数、正确率、操作情况等,课后即生成了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展评估报告,了解学生真实的发展状态;同时,也对个别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评价,为其IEP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建议。结合这些评估数据,一方面让老师及时发现和总结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课程计划;另一方面,也便于发现学生个体的需求,再结合课堂观察的评估结果,制定并完善该生的个别化干预计划,从而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关注到整体与个体需求,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借助SSIS模式,教师的评估意识又有了提高,也使评估更具有操作性,对课堂教学、个别化教育计划更具有指导性。
二、基于评估的课程开发实践
确立以评估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后,教师需要把理念转化为实践,开发真正符合学生个体需要的个性化课程。为此,我们分别以“IEP制订”“生活技能课程开发”和“社会交往课程开发”三个项目为切入点,共同对于“如何进行评估、如何利用好评估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服务”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一)开展观察评估,完善个别化教育计划
以前,在为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时,我们一般会借助量表来评量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现在,我们认为还必须增加实地观察评估,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的真实表现进行了解,以便更准确、更全面地分析其能力特点,发现当前问题和确定其发展需求,从而完善个别化教育计划。因此,我们尝试量表+实地观察的评估方式,在获得学生最真实能力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最适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我们挑选了一年级学生作为本项目的评估对象,先由专业的测试员为其进行韦氏非语言认知测试和BOT运动测试。同时,考虑到我校学生的主要障碍类型,我们又从中挑选了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及自闭症学生各一名作为首次观察评估对象。我们对三位学生开展了阶段性的在校课业和活动表现的观察,在强调“客观”的基础上,量化地记录个体的行为细节,再结合该生的背景情况分析,将观察到的表象和其背后的真实需求关联起来,明确该生的能力优劣势和需要获得的支持,从而挖掘更适切、更优化的教学内容及策略。
最后,我们将这三位学生的量表评量数据和他们的观察评估报告相结合,制订出了适合其个体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将此方法推广到教师制定其他学生的IEP过程中。
(二)强调过程评估,开发实施生活技能课程
为了进一步帮助特殊学生建构多种生活技能,我们根据每个年级段的学生日常生活技能评估情况,选择了与其当前生活技能发展需求相关的内容,并将多学科的知识渗透贯穿于其中,设计单元主题,进行生活技能课程的开发。
例如,“周末怎么过”就是我们所研发的生活技能课程主题之一,老师们基于学生的兴趣,整合多种学生过周末时所需要的生活技能,将课程融入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做好铺垫。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了个性化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我们运用了信息技术和课堂分析软件,及时记录下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参与度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开展过程评估。在课后,老师们可以将这些观察评估数据进行汇总和挖掘,发现问题,开展研讨,以更好地帮助上课老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也能更多关注到学生个体需求,在课堂上开展个别化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课程内容能切合更多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
像这样,将评估融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及时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以生为本,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提升了课程效果。
(三)基于评估理念,开发社会交往课程资源包
我们在“社会交往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前期筛选、课程实施调整和资料整理,设计出了贴合特殊学生需求的两个社会交往课程主题单元:《倾听他人》与《寻求帮助》。
与此同时,基于评估理念下的课程开发,在这两个主题单元中我们又进行了课程资源包的开发与应用。该资源包主要包括检测性评估表、教学工具和家长信函三部分资源。
其中,检测性评估表共有三张,其遵循了SSIS模式框架:第一张是学生社会性技能甄别量表,即教师在课前对班上学生做出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的优势与弱势,从而在课上“因材施教”。第二张是学生课堂观察表,结合每节课的教学,老师可观察学生当前的表现进行评分,并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帮助老师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三张则是教师教学自评表,是老师完成授课后做的一个自我评估,例如,评估自己在本堂课中有是否根据课程计划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完善自己课程内容,开展更有效的教学。
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资源包中还包括了一些教学工具,比如,生动丰富的学生手册、媒体视频材料、各种教具等等。此外,为了做好家校互动,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课程资源包中还为家长提供了课前课程简介信函、课中的家长注释表以及完成整个课程的课程结业信函。
综上所述,在基于评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到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发展,并满足其个体发展需要,而这正是我校这一年来开展课程研究、进行教育变革所遵循的办学理念。如今,生态分析、SSIS系统、课堂观察、主题资源包这一个个新名词、新理念已慢慢渗透到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辅读学校)